□崔韻曉
《英語新課程標準 (2011)》 (以下簡稱 《標準》)規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最終目標,從5個方面設計整體課程目標和分級目標,即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使用英語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以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英語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根據《標準》中的九級目標體系,五級為義務教育九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標準》自2012年秋季實施至今已有多年,我們需要對其實施狀況進行測量,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本次調查旨在了解九年級學生是否達到 《標準》規定的五級學習策略目標的基本要求,為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英語教學提供幫助。
為此,調查組根據 《標準》中學習策略五級目標編寫了 《九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況調查問卷》。問卷第一部分為個人簡況,包括 “性別” “性格” “學習英語的態度” “英語成績” “英語教師教學方法”和 “班級”等6個問題,這些是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影響因素。第二部分是問卷的主體,即學生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從問題7到問題36,共30個問題。問題7-18為認知策略,問題19-26為調控策略,問題27-32為交際策略,問題33-36為資源策略。其中,除問題12(即 “我記單詞時不死記硬背,而是根據讀音去記。”)外,均與 《標準》中五級學習策略目標相一致。之所以增加問題12,是因為調查組發現很多九年級學生記單詞時仍然是死記硬背,嚴重影響學習效率。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漯河五中九年級兩個班的學生。漯河五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條件優越,成績優異,二十年來穩居市直中學前三名,先后獲得 “市示范學校” “市學生家長滿意學校” “市特色名牌學校”等五十多項榮譽稱號。漯河五中非常重視英語學科的教學,所聘任的英語教師全部具有英語專業專科或以上學歷,學生在歷年中招考試中成績優異;為了提升英語教師的業務素質,自2011年以來,每年舉行一屆全校英語教師的 “聽說讀寫演畫唱”基本功比賽,讓每個老師逐一過基本功關。學校九年級有12個教學班,學生一千一百余人。需要說明的是,這12個教學班并不是從八年級原班人馬升上來的,而是學校在去年八月底把原有的八年級14個教學班打亂,參考八年級下學期的成績重新組建的班級,為的是便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普A班各科成績普遍較高。本次調查中,調查組從6個普通A班中選取了進入九年級以來成績一直排在前三名的九 (1)班和在普通B班中一直排在前兩名的九 (7)班。這兩個班比較有代表性。
2017年4月10日,調查組實施了問卷調查。調查進行得非常順利,每個班都在20分鐘內完成了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工作。為避免影響答題的有效性,筆者分別讓兩個班的班主任而不是英語任課教師陪同到班里開展調查,在發放問卷前對本次調查的目的、保密性及答題要求做了詳細說明。九 (1)班共發放問卷86份,回收86份,有效問卷80份,其中男生43名,女生 37名;九 (7)班共發放問卷76份,回收76份,有效問卷 67份,其中男生38名,女生29名,見表1:

表1 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統計
接著,筆者訪談了兩個班的英語任課老師,比較詳盡地了解到了兩位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之后,筆者又根據任課老師的建議,有針對性地訪談了15名學生。最后,筆者又從教導處獲取了這兩個班上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
本次調查所有有效數據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SPSS 22 進行分析處理,包括頻數、平均值、標準差、方差和多元相關分析。
為了得到一個客觀的結果,筆者采用專家和研究人員廣泛使用的Frequency Scales(Oxford,1990)作為標準來對學生策略使用情況進行評價,見表2:

表2 Frequency Scales(Oxford,1990)

表3 各類策略總體使用情況統計
從表3可以看出,英語學習策略的總體平均分為2.6068,位于2.5-3.4分數段,根據Frequency Scales(Oxford,1990),其使用頻度為中度偏低,也就是只是有時使用,而不是通常使用,達不到 《標準》規定的要求。4類策略中,除調控策略外,平均分都位于2.5-3.4分數段,與學習策略的總體使用情況類似。其中,資源策略平均分最高,其原因可能是這所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齊全,教師經常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漯河市區網絡、手機和電視的普及。調控策略得分最低 (2.4821),低于2.5,使用頻度為低度,也就是通常不使用。這反映出學生很少對自身的英語學習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整,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從表3還可以看出,各項策略的最小值都是1.00,而最大值是5.00或接近5.00,這說明學生在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上個體差異明顯。
在認知策略中,問題7(我能根據需要進行預習)、問題14(我能主動復習所學習的內容,并能加以整理和歸納)、問題15(我能注意發現語言的規律,并運用規律舉一反三)和問題18(我試著閱讀英語故事及其他英語課外讀物)的平均數較低,均低于2.5分,屬于低度使用,即通常不使用。對于上述四個問題,選擇 “1” (即 “完全或幾乎完全不符合”)的學生占30%左右,選擇 “2” (即 “通常不符合”)及以下的學生占50%以上,而選擇 “4” (即“通常符合”)及以上的學生最高不到20%。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很少主動預習、復習和閱讀英語故事及其他英語課外讀物,也不能做到 “注意發現語言的規律并能運用規律舉一反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差,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但令人欣喜的是,問題12(我記單詞時不死記硬背,而是根據讀音去記)的平均分 (3.1088)是所有策略項目中得分中最高的,調查組成員之前發現的很多九年級學生記單詞時仍然死記硬背的現象在這所學校表現并不明顯,44.6%的學生選擇了 “4”或“5”。
上文已述,調控策略在4類策略中得分最低,總體使用頻度為低度。調查結果表明,問題25(我經常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英語學習體會)和問題26(我積極參與課內外英語活動)在調控類策略中是得分最低的兩個,這說明學生很少有機會與老師或同學交流英語學習的體會,任課老師和學校也很少組織課內外英語活動。
調查結果表明,問題27(我在課內外學習活動中能用英語與他人交流)和問題28(我善于抓住用英語交際的機會)的平均數都低于2.5,在6個交際策略中得分最低。對于問題27和問題28,超過65%的同學選擇了 “1”或 “2”,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基本上不使用或很少使用這兩項交際策略。通過訪談得知,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①大部分學生口語水平差,張不開口;②在當前依然存在的應試教育評價體制下,師生都不重視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學生既缺乏練習口語的機會,也得不到有效的口語訓練的指導;③漯河市屬五六線城市,很少外國人到這里,學生缺乏和外國人說英語的機會,更沒有用英語交流的成功體驗。
上文已述,資源策略在4類策略中得分最高,但其中問題36(我能初步利用圖書館或網絡上的英語學習資源)的平均數低于2.5分,使用頻度為低度。據了解,該校有圖書館,藏書也很多,但學生課業負擔太重,在校無自由支配時間,基本上沒有機會去借閱圖書。所以,除了教材、輔導書和練習題外,學生只能借助網絡、詞典和音像資料來豐富自己的英語學習。
前文已述,本次調查的兩個班中,九 (1)班屬于普通A班,九 (7)班屬于普通B班,普同A班的各科成績普遍高于普通B班的各科成績,以上學期的期英語期末考試成績為例,九 (1)班和九 (7)班的平均分分別為87.54和61.71,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近42%。九 (1)班除了在交際策略上的平均數比九(7)班略低0.0391外,其他各類及策略總體上的平均數均高于九 (7)班。因此,可以從總體上推斷學習策略的使用和學習成績成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有助于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
但這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到底有多大?調查組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SPSS 22進行了統計分析,總體學習策略、認知策略、調控策略、資源策略和交際策略與學習成績的Kendall的tau_b相關系數分別為0.351、 0.411、 0.292、 0.168、 0.114, Spearman 的 rho相關系數分別為0.504、0.568、0.422、0.239、0.167,根據統計學的標準,二者呈從較顯著相關到低相關關系。
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按以下順序進行賦值:非常喜歡=5,比較喜歡=4,不確定=3,不太喜歡=2,討厭=1,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SPSS 22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是學生興趣的平均數接近3,為中等程度,且個體差異大,37.9%的學生討厭學或不太喜歡學習英語,40.1%的學生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英語學習。
統計結果顯示,興趣和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和總體策略的Kendall的 tau_b相關系數分別為0.701、0.676、0.509、0.532,Spearman的 rho相關系數分別為0.866、0.847、0.669、0.695、0.532。根據統計學的標準,二者呈較顯著相關到高相關關系。
調查結果表明,任課教師對英語學習策略的講授情況總體較好,平均數為3.3129,眾數為4,并且選擇 “4” (經常)的學生高達53.1%,且有10.9%的學生選擇了 “5” (頻繁)。
既然教師經常講授學習英語的策略,為什么學生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卻不理想呢?首先,老師的確經常講英語學習策略,但主要講的是如何記單詞、如何掌握知識點和如何做題,學生以為這就是所謂的英語學習的策略,存在誤解;其次,很多英語老師都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自身口語水平有限,再加上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不注重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認為只要能考高分就行,所以忽略了許多實際上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的指導和訓練;最后,由于該校班額較大,教師工作量大,很多老師疲于應付工作,沒有精力去反思和調整學習策略的教學。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漯河五中九年級英語學習策略的總體使用情況不佳,達不到 《標準》規定的要求。
(2)大多數學生很少主動預習、復習和閱讀英語故事及其他英語課外讀物,也不能做到 “注意發現語言的規律并能運用規律舉一反三”,很少對自身的英語學習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整,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3)應試教育傾向嚴重,任課老師和學校也很少組織課內外英語活動,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缺乏自主學習時間。
(4)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關系,但多數英語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習策略的指導和訓練。
(5)興趣和學習策略呈較顯著相關到高相關關系,但有超過1/3的學生討厭或不太喜歡學習英語。
首先,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的評價機制,鼓勵和引導英語教師改變過于注重語言知識傳授和教師主宰英語教學的傾向,強調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重視學習策略的教育。
其次,英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整體安排學習策略的發展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發展具體的學習策略,培養自主的學習者。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采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和示范不同的英語學習策略,開展有利于學生使用各種學習策略的語言實踐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內外活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自主權,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效運用學習策略對提高學習效率有積極作用。
最后,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教師要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和興趣愛好聯系起來,尋找生活中的英語素材,把課堂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用生活理念構建英語教學大課堂,讓學生的作業生活化、日常生活英語化,使語言教學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為生活而學,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積極地進行意義的建構,從而使其產生強烈的英語學習興趣。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胡健穎,馮泰.實用統計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