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有德
摘 要:高職院校各專業應全面實施創業教育,使畢業生不但成為求職者,而且也要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和農村致富引導者。筆者主要分析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實施途徑進行了描述,進一步強化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提高創業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創業教育;人才;高職院校
2013年就被稱為高校畢業生最難就業年,然而在2014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727萬,在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更是達到749萬,比2014年增加了22萬,2016年也達到了765萬,比2015年多了16萬,可謂就業一年比一年更難。因此,高校在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外,同時要鼓勵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增加就業的方向,這也符合中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雖然有研究表明發達國家中大學生自主創業人數約占大學生總數的25%,成功率可達20%,但是在中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不到1%,且成功率僅有3%,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也證明了中國創業人數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空間。高職院校各個專業應全面實施創業教育,使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還要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和農村致富引導者,這才是符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實現中國夢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職教育與創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高等職業與通識教育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嚴格的區別。高等職業教育的重心在于通過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再通過頂崗實習與社會實踐,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今后所從事的工作職業打下良好基礎,一般畢業后的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到企事業單位就業,但還有一些學生特別是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不愿意給別人打工,即使創業具有難度大和風險高的特點,他們也會毅然決然地選擇創業,創業只有膽識和冒險精神并不是成功的保證,還需要更多的創業知識和周密的方案,并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創業教育要求,高校必須將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及創業精神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要與職業教育和學術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就業壓力迫使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
目前,全國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在2013年經歷了“史上最難就業季”之后,2016年的就業也喊出“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口號。同時由于社會經濟的影響,很多企業實行轉型,很多工廠招工減少或不招工,加上退休年齡延遲,就業崗位更少,畢業生找工作更難。近幾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首次就業率在70%,廣西高校畢業生首次就業率約為90%,比全國高一些,但每年包括歷屆沒有就業的仍有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處于待業狀態,也有些大學生由于不適應工作或由于企業的原因面臨失業,造成就業壓力山大。這些通過中考和高考的激烈競爭后才能能過獨木橋的精英們,也要面臨就業的壓力,有一定社會背景的學生就容易就業,或者通過非正常渠道找到工作,進而產生就業腐敗,極大部分畢業生還是感受到了就業的不易,或畢業意味失業,要解決這種狀況,除了政府部門要大力拓寬就業途徑外,高校本身的教育體制也要進行改革,高校既要重視招生也要重視就業。
(三)創業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質的要求
優質崗位的激烈競爭使企業提高了對人才要求的標準,崗位工資卻有所減少,一些畢業生以薪水達到心理水平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為由而長期依靠家中父母生活,成為啃老族、月光族等,或是有的富二代不愿意工作或幫助父母打理企業,整天吃喝玩樂,不思進取,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培養出的人才素質出現偏差、他們的生存意識不敏感,就業與創業的意識、精神和心理品質、就業與創業的競爭意識和能力較差,沒有自信、自強、自主、自立的精神,對自己失去信心。高素質的人才,一般都具有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進取精神,不依賴、不等待,宋代大文豪蘇軾說:“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就要求在高職院校中廣泛系統而科學有效地實施就業與創業教育,使學生養成初步的就業生存意識到向往創業成就夢想的教育,使學生在了解當前社會經濟現狀與前景的基礎上,了解經濟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空間,在掌握基本從業或創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形成自強及個人發展的信心與能力,樹立服務社會的職業理想與創新創業意識。
(四)創業教育是完善高職教育管理體制的基礎
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是發展和壯大的基礎,完善管理體制是實現高職院校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其在校生規模已經占高校在校學生人數的一半,對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很大貢獻。中央政府也適時提出科教興國及人才強國的教育方針和策略,用創新創業驅動就業,破解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題,要真正做到深化高等職業教育體制的改革,就一定要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整個教學計劃中去,每一所高等學校至少開設一門創新創業課程,培養學生創業熱情和意識,傳授創新創業知識是大學生必須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基本素質的基礎,基于此,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是完善高職院校教育體制的基礎。
二、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創業政策,激發學生創業意識
每個校園都是學生學習、生活和活動最多的地方,充分利用校園里的一些設施和資源有目的地進行創業知識和政策的宣傳,讓學生隨時隨地了解創業知識和政策;由學院或各個系部組織開辦一些有關創新創業的專題演講會;或者由學院統一安排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老師,可作為全院公共選修課或必選課,使更多的學生選修這門創新創業課,讓全體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創新創業的知識,并從專題演講會或課程中的一些實例里吸取經驗教訓,使更多的學生自愿加入自主創業的團隊中去,建立自己的未來由自己作主的主人翁意識,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加開放和活躍,絕不滿足于某一種固定的模式,把自己的個人理想及目標制定得更加實際和長遠。
(二)院系共抓學生創業,爭相提供創業平臺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全區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各種資源非常豐富,個人收入也不算低,據調查2014年廣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669元,全國排名第15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坐落在南寧市明陽工業區,距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只有9公里,工業區內還有另外兩所高校(分別是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和廣西演藝職業技術學院)、一個大型農場(廣西國有明陽農場)及企業,工業區周圍與農村接壤,所以在校園里適合做的創業項目也比較多,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業教育,學院有義務也有能力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臺鼓勵學生參與。為了更好地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學院建設了大學生創業園,很多同學在創業園中得到了鍛煉,在園中成立移動電話服務店、電子產品銷售店、電腦維修店、日用品超市、洗車店以及快遞店等,有的系部為了配合學院的行動也根據各自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建立了創業園分園,如農業與環境工程技術系成立了農科創業園(園內設立了綠墾園藝超市、神農茶坊、尾尾好魚藝、綠島寵物屋等),為同學們提供了鍛煉的場所,同時還做好了服務工作,安排好創業指導老師,實施一些獎勵制度,對那些在創業活動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的鼓勵,鼓勵更多的同學參與創新創業中,挖掘他們自身的能力,為實現他們的人生目標而努力。
(三)鼓勵以“互聯網+”形式創業
李克強總理強調,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人們以擁抱的姿態對待互聯網,用市場的思維培育互聯網,努力實現自主進入市場、市場化配置要素、企業公平競爭?!盎ヂ摼W+”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創業驅動作用,以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創新創業中,以“互聯網+”的形式創業有許多優點,一是創業成本較低,不需門面、倉庫,可在實驗室或宿舍進行,放一臺電腦就行。二是營銷方式新穎,符合現代青年人的學習、生活習慣。三是工作時間靈活,不影響其他課程學習,可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休息日或晚上,不但為學校節省了資金,而且可滿足更多學生的創業要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對互聯網創業非常重視,每個專業會安排一名互聯網創業指導老師,每年舉行一次互聯網創業大賽,積極組隊參加全區乃至全國高校互聯網創業大賽,讓創新創業更加深入人心。
(四)校企合作,為創業提供支持
在創業的初始階段,極大部分學生是不可能擁有相應的創業資金的,但學校為了促進就業、鼓勵創業,讓更多學生參加創業,千方百計解決創業資金來源問題。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強調的是校企業合作,特別是該院在前幾年的骨干建設中,為了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成立了由學院牽頭、由有一定數量的行業、企業參與的理事會,大部分專業又成立了由相關行業和企業參與的理事分會,除了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之外,在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方面,也可以請求這些企業贊助,現在就有多家企業贊助該院學生創業,如廣西農墾南寧綠墾公司、大益普洱茶澄心堂茶葉公司、廣西南城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圓通速遞有限公司等。
三、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是社會的需要,學校要有責任好好培植,更要有優質的環境和良好的循環,讓每個學生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這是每個學校的辦學宗旨和辦學理念。創新創業在現在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也選擇創業,他們即使最后不成功,也曾經努力過,具備敢想敢干的創新品質,能不斷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技能。另外,學校也應加強校企合作、頂崗實踐,建設更多的創業平臺,加強技能訓練和職業技能培養,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讓他們更好地實現創業夢想,成為優秀的企業家,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這也是加快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和保證高職人才雙軌出口順暢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