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長久的文華傳承離不開穩定的國家治理方式。中華民族從最開始的“人治”、“禮治”逐步演進到了現代社會的“法治”,現代法律的完善過程中也受到了不少歷史文化的影響,本文將以一個高中生的視角,從“禮治”入手,簡要分析傳統文化對現代法律的影響。
關鍵詞:禮治 傳統文化 法治
人類有了群居,就有了制度,在群居進入到一定規模后,就會形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如何治理整個群體,則是所有統治階級必須相當重視的一個點。由于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治理方式也在逐步完善。本文將以“禮治”為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分析傳統文化在今天的意義。
說到“禮”,很多人會想到周禮,周禮主要表現在西周的宗法制和禮樂制之中,不同等級的家族,有無血緣關系的人群,“禮”都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周禮》記載:兩個人見面,如果握手時位置偏下,則說明沒有親屬關系;如果位置偏高,則一定是同族本家人;如果位置適中,則二者是有婚姻關系的外姓人。從這種記載可以看出,西周的“禮”主要是維護封建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中國古代的治理體系中,統治者更加注重“禮”。在傳統法律體系中,法以禮為靈魂,若失去了禮的指導,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且還會成為危害天下的“虐法”。這種以禮為原則的法律體系是被后人稱為至圣先師的孔子總結了西周“禮治”經驗后于2500年前創建的。古人所講的“法”和“律”,一般指的是刑罰,而“禮”的范圍更加寬泛,指的是道德、倫理、風俗等等的集合。但是,就是由于古代統治者把“禮”放在了“法”之上,導致治理過程中“人情”的地位高于制度,出現了一些在今天看來不大合適的事情。
《論語·子路》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人的父親偷了別人的羊,這個人不顧父子之情與孝道,出面作證,被當時的人譽為“直”,即公正無私??鬃勇牶?,不以為然,他反駁道:“父為子隱,子為你隱,直在其中矣”。這番話表明,孔子看中的是人情。
在中國古代治理體系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人治”。孔子認為在治國中,“人”的作用遠遠重于法律?!吧迫藶榘畎倌?,亦可以勝殘去殺”。消除法律,建立“禮治國”所依靠的是“善人為邦”,而不是嚴密的法律或制度。其實質在于強調統治者的自身表率作用,而非草率的認為“權大于法”。但是,由于身處封建王朝,各朝各代統治者的治理方式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專制制度,這與我們現代民主的觀念格格不入。
在維護專制方面,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欺君之罪”,這是可以直接夷九族的罪名,充分體現了這種制度下君主的至高無上,后來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條款加入,但是對君主集權專制沒有太大的限制作用,反而讓君主愈發專制,君臣之間階級更加分明。
除此以外,講究了千年的“三從四德”在現在看來也是對人權的一種褻瀆。從人類社會最初分工開始,女性就一直扮演了包攬家務的角色,以至于慢慢發展,逐步成為了男性的附屬品,認為女性的一切都應該為男性服務,即便是史上強如武則天,也免不了最后還政于李唐的結局。
在古代司法實踐中,當法制與風俗、道德相沖突時,以禮變法也是不言而喻之事?!胺ㄔO而不犯,刑設而不用”這句流傳頗廣的古語,提示了古代社會中“法制”與“法治”間的關系,重法制的完備,而輕視法制的作用,法制嚴密而“法治”觀淡漠可以說是“禮治”派生出的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一大特色。
雖然說封建禮治的某些東西在現代看來是荒謬可笑的,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封建禮治對我們當今的社會生活也有著不小的積極意義。
(一)崇尚“禮”“德”,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
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淀下來的優秀品質,在傳統“禮治”上面有著非常豐富的體現。拿我們最常見的“孝道”舉例,“孝”字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整個發展史,無論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不孝的人總會被社會所擯棄。在封建社會,不守孝道被視為是極大的罪名,不孝者會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壓力。
此外,現在我國推行法治國家的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及《民法通則》的誠信原則,正是依靠禮和德來推行法律的實施,通過禮和德的傳統文化根基來明法,減少推行法的阻力,增強道德的約束力。
(二)“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
“天人合一”這一觀念是在生產力相當落后、農民只能“靠天吃飯”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最初的想法是希望人應該與自然保持和諧。為了能夠過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生活,人民必須努力維持其賴以生存的土地有著良好的狀態。此外,由于人們的科學認知有限,人民對自然有著無比的崇拜和敬畏,后來逐步形成了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文華傳承中一直流傳了下來,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對當代的環境保護立法、經濟發展立法都有警示作用,告誡立法者立法時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可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樹立依法治理環境的觀念。
(三)“家觀念”的流傳
中國歷來是一個重視“家”這個概念的國度,在封建時期,小農經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須以一個整體為單位進行生產生活,而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則成為這種整體的最佳成員。由最開始的直系血親以及配偶開始,逐步向外擴散,形成了宗族,進而這個范圍繼續擴大,將同村、同鄉的人也囊括進入自己的整體中,表現出來的形式多樣,其中比較有名的如晉商、徽商等。
此時的“家”概念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家庭了,而是更廣義的集體理念,這種理念甚至上升到了國家層面。直到現在,中國人的集體理念也是非常強烈的,不得不說這是“家”文化對我們民族靈魂的巨大貢獻。
由于傳統文化的雙重性質,我們對其進行選擇的時候應該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在我國現代法治建設當中,我們應當有選擇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與繼承。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成長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所以,我們的法治進程不能夠照搬西方法律體系,應該結合我國社會制度以及歷史文化影響進行推進。
(一)讓“禮”體現在法律中
現代社會發展飛快,人們的行為底線不斷降低,人們為了獲取利益或者是逃避責任,能夠做出常人無法想象的齷齪之事?!岸Y”從本質上來講,還是一種人與人交往的準則,雖然其中有一些東西不符合現代民主法治的理念,但是還有很多值得發揚的美德。
然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約束力,再好的行為準則也只是一紙空文,所以我們需要有強力的手段來保證最基本的行為準則,這種力量在當代社會不可能靠個人自律、輿論圍剿及家庭倫理來維持,當然只能靠有強制力的法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法治”。
要注意,用法律保障禮儀,并不是說要通過法律來摒棄或者抹蓋傳統文化,而是讓傳統文化想要達到的效果通過法治來達到,是將傳統文化包裹在一條條法律條文中,以這種方式向未來流傳、延續并繼續發揮良好作用。
(二)創造性地轉化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方面,可以作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引入當代的法治建設之中。例如,“誠信”,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傳統美德,而在現代法律體系之中,誠信則上升為一種法律原則,被有些學者奉為現代民法的“帝王條款”。這是傳統和現代法治高度契合的一個典型例子。
相反,在關于婚姻關系上,傳統文化和現代法治的差距很大。如上文所說,古代女子有三從四德、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在這方面,中國近代法治進程度過了相當艱難的歲月。在最近十年中,女性權利的逐漸覺醒,也受到了社會一定程度上的打壓。但是,從現在的結果來看,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思想的接受速度是相當快的。就拿三從四德來說,古代這種做法在現代看來是有悖公民基本權利的,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同樣可以嫁接到現代婚姻法律中,如男女雙方在婚姻中必須忠誠、男女雙方都對家庭負有義務等等。
本文從中國古代的“禮治”入手,詳細分析了古代禮法的優缺點,并且提出,在現代法治進程中,我們要有選擇地改造和繼承文化傳統,從而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走向新的高度。
(作者簡介:羅曼妮,四川省綿陽中學實驗學校,高三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