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極力提倡創新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培養創新型的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的創新、工作方法的創新以及評價機制的創新。這一系列的創新賦予班主任角色以新的內涵和要求,這要求班主任們在新課程背景下,緊跟創新的步伐,做到班主任工作的與時俱進。
關鍵詞:新課程 班主任 角色定位
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變化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科技信息改變人們傳統觀念、社會主導價值觀多元化、家庭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網絡改變生活等,這些新特點給班主任工作的展開提出了新的挑戰。
科技信息的快速發展和傳播導致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不再是單一的,這導致班主任面對的群體是比較有活力和“有知識 ”的“早熟”群體,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自身需有全面的知識和及時更新大腦的相應信息才能是班級很好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價值多元化趨勢在我國越發明顯,多元的價值不斷地更新大家的思想觀念,給社會帶來了新的意識和活力,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這種多元化削弱了社會的主導價值觀,這在學生未成形的“三觀”中容易產生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利于個人成長和發展的觀念。這給班主任的疏通和引導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
當前家庭教育這塊給班主任工作的展開也帶來的極大的挑戰,具體表現為家庭離異導致孩子極端的個性或者自卑,對愛的體驗缺乏,對他人的不信任感;家長價值觀念的誤導,只有成績好才是王道,缺乏對孩子德育養成教育或者本身就認為德無用論;因為浮躁的社會致使家長功利,一味忙于工作賺錢,教育孩子的事情完全是學校老師的事情;更有家長會為孩子在學校受到批評而來學校“討說法”,將傳統尊師重道丟棄一旁,這給班主任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的不利和挑戰。
“互聯網+”對教育和給班主任工作的影響更是多面的,一方面網絡信息給學生代理更加全面的信息和知識,讓學生能夠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信息和新聞動態,但也正因為海量的信息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困惑和挑戰。另外,網絡對學生的責任感的沖擊也較大,網絡很多時候是虛擬的世界,缺乏面對面的感性交往接觸,這給學生造成的影響就是凡事不深思,凡事無所謂的態度,這無疑給班主任工作展開帶來一大困惑。
新課程理念下班主任的角色是豐富并且是至關重要的。麥志強、潘海燕在《班主任工作培訓讀本》中指出:“班主任角色內涵豐富:他不僅是學科專家,而且還要是人生導師、班級文化設計師、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學生的朋友與知己、學生人際交往的指導者、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咨詢者。”
作為班主任尤其是新課程改革時代的班主任,既要是學科專家,又可以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不管是中小學,亦或是高等學校,班主任都不是一支獨立的群體,班主任是教師,其在學校必承擔相應的課程教學,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認可度和威信對班主任工作的開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面對的是人的工作,在任何時候其工作都是對人產生直接的或者間接的作用,故班主任必須要致力于讓自己成為學生信服的人生導師,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何讓學生親師,這就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班主任是一位具足個人“軟實力”的感召者,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德藝雙馨。
新課程理念下的班主任還是班級文化的設計師。文化軟實力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同樣,文化環境對于學校對于班級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在班級軟文化的構建中起著尤為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必須要相對了解班級學生個體思想動態、構建班級群體心里認同的心理和價值追求,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機制,尤其是獎罰機制必須制度化,班級集體精神的歸納和總結等等,這需要花費班主任一番苦心,因為好的班級軟文化建設一旦成功,班級學生將會在輕松愉快又得到認可的環境中完成自己的奮斗目標。
新課程理念要求班主任是學生的“守護者”,學生的知心朋友。這主要源于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但能否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主動權在班主任,同時,一旦成為學生的守護者和知心朋友,班級其他事宜的開展都是不在話下的。班主任在守護學生成長過程中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守護學生的人格;二是引導學生的個性;三是激勵學生的情感;四是適時疏導學生的心理。
面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和新的挑戰,面對多重角色的勝任,班主任從三個方面調整自己。
班主任要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人才觀。在價值多元的今天,成績好差不能也不應該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故班主任要鼓勵學生適性揚才,找短板揚優點。班主任也唯有這樣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是公平公正的,才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進而體會班主任的用心良苦,從而將外在的激勵內化為自身內在的需求而不斷上進。
班主任要教研結合,真正落實和實踐“學無止境”。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教師要想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這就意味著讀書可以使教師、使班主任的知識不斷更新,成為活源之水,而不是終日疲于應付各種瑣事雜事。
班主任要善于“反躬自省”,不斷提升教育智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教學經驗+反思。中國儒家文化里也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之反思精神,也就是說教師把自己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效果等等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通過反思找到自身短板,然后不斷改進,能夠無限提升班主任與學生相處的智慧,從而達到班主任工作和角色扮演的圓滿完成。
新課程改革對班主任工作的要求頗多,班主任在工作開展過程和角色轉換過程中注意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和實現,也就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和方法以及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以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到學生的成長煩惱和心理變化;及時更新知識和信息,以備為學生提供“錦囊妙計”和人生規劃藍圖等。
總之,班主任工作無他,愛記于心,用心守護每一位具有無限可能者的學生既是。
(作者簡介:趙莉,碩士,麗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德育教育、高等教育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