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版《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由“兩基”、“兩能”,調整成“四基”、“四能”。“四能”是指:發現問題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從而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要使所有小學生都敢問、愛問、會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其養成勤于思考、敢于發問的習慣。
關鍵詞:問題意識;學生;興奮點
下面以人教版第五冊實驗教材《秒的認識》這一課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談點個人看法:
一、 營造寬松民主的氣氛,使學生有得問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句話可以解讀為:每個學生都對眼前的未知世界保持天生的好奇感,但這有個“窗口期”——5到7年,如果錯過這個最佳階段,學生的這種天性就有可能鈍化。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一言堂”之下形成的“權威”,“讓小學生往往不敢問、不愛問、不會問,或問得被動、猶豫、缺乏自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幫助學生排除質疑問難的心理障礙,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松愉悅、自由活潑的氣氛,放飛學生個性的翅膀,“使學生感受到質疑問難的心理自由,增強其自信心和勇氣,逐步形成敢于質疑的習慣。”
時間概念是很抽象的,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難以理解。對于秒這個概念,如果單憑老師直接的傳授,即使再加上較多形式的練習,學生課堂上是掌握了,但還是很容易遺忘,原因就是:雖然通過練習形成技能,但沒有真正內化,沒有上升到把知識應用于生活的自覺意識。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新朋友,你們看它是誰呢?”接著出示各種鐘面:包括有秒針的、沒有秒針的、有滴答聲的、沒聲音的。你們認識它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同桌互相說說你對時鐘了解多少。這樣學生就有了問問題的“腳手架”。
二、 創設思維碰撞的情景,使學生樂得問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形象生動的情景更感興趣,如果老師課堂上能創設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學生注意力被課堂吸引,不知不覺中就充分調動了各種感官,思維也隨之興奮起來,在整體活躍的“思維場”中,學生就會積極提問,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中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產生有益的心理體驗,使知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內化。
為了讓學生能主動地對有關秒的知識進行主動認知,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進而可提問學生:秒有多長,你能用手掌拍出來嗎?你還想了解時鐘的那些知識?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討論,你對時鐘還有哪些疑問?
三、 留給足夠的“漁場”,使學生問得出
“問”,源于思。提出問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學要授之以漁,更要提供廣闊的“漁場”。一個有價值問題的提出往往需要一定的思考過程,只有面對廣闊的“漁場”,學生才能馳騁思維,才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并且這種讓他們基于思考后進行發問,有利于慢慢地提高問問題的質量。并能把自己的思考作為問題的形式加以深化。
在讓學生探究時針與分針的關系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撥指針,邊撥邊觀察二者的動態情況。學生在實際體驗的過程中就會發出疑問:秒針走一圈,分針是不是走一小格?在這個疑問的引領下,學生就會有針對性地觀察分針走一小格和秒針走一圈的關系。
四、 鼓勵有價值的反思,使學生問得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反思是一種主動“再認識”的過程,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荷蘭著名學者弗賴登塔爾說過:“反思是數學的重要活動,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由于不同學生在課堂上不同的發展,教師要理性對待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因人而異地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多思善問的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有意培養學生的問題反思意識,即想到問題先不要急于說出,自己先思考答案,如果自己無能為力,再把問題拋出。這樣在培養學生獨立質疑的能力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質量無形中也得以提高。
如:為了突破秒與分關系這個難點,老師出示各種鐘面后,再撥動指針,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疑問,如果學生不加以考慮,就說出自己想到的問題,一節課很顯然是“好鋼沒用在刀刃上”。在思考的基礎上,老師可引導學生:“同學們動動腦筋,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時與分的關系,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無須再探究。經過老師的點撥,問題目標就很明確指向分與秒的關系,這也正是本課難點。引導學生學會提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有效地把思維指向問題的核心。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開發,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數學問題意識,才能對學數學產生源源不斷的興趣。在興趣與成功的良性循環中,創新能力逐漸發生質的變化,由此推而廣之,這將深刻地改變學生的素質結構。
作者簡介:丁清華,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縣濠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