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永恒的經典,語文教學歷來都十分重視古詩文作品的教學工作。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文誦讀能力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提高;初中生;古詩文;誦讀能力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永恒的經典,語文教學歷來都十分重視古詩文作品的教學工作。要把古詩文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語言美、文化美挖掘出來,就需要在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古詩文誦讀能力,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整體美。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文誦讀能力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 讀準字音,正確斷句
讀準字音,正確斷句是誦讀古詩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步驟。只有弄清楚古詩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古代人名等的讀音,才能保證誦讀的正確性。斷句也是誦讀古詩文的重要環節,需要掌握正確的句讀,更好的理解文意。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及其同學們朗讀的一節內容,“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讀漏字的,沒斷句的……語句不通,再加上有的字古今讀音不一樣,都影響了文意的表達與理解。所以,學習一篇古詩文,第一步就需要老師范讀,或者聽讀錄音,讓學生做到正確斷句,讀準字音。
二、 引發聯想,描繪畫面
誦讀古詩文時可以借助聯想,在頭腦中想象文字所描繪的畫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的誦讀文章。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文字內容,引發聯想,在頭腦里描繪作者筆下描摹的畫面,把這些畫面聯系起來,對提高誦讀能力很有幫助。我在教學《醉翁亭記》時,課文比較長,背誦起來也比較費力,我就采用這個辦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中有一段描寫了作者與百姓一起出游的場景,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場景,我要求學生把這四幅畫面想象出來,連成一個整體,背誦課文時借助畫面去記憶,誦讀效果要好很多,這樣提高了學生背誦的速度。
三、 理解內容,幫助誦讀
弄懂古詩文的內容,對于誦讀文章大有幫助。初中生弄懂古詩文的內容主要借助文內的注解及查工具書。先教給學生翻譯古文的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然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小組同學合作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翻譯,在翻譯時,將難譯的字詞句勾畫出來,最后由老師點撥。這樣,即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不是當旁觀者,又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對于層次較差的學生,可把課文內容與一些有趣的文學作品結合起來,通過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學生在大概知道內容的情況下,自己再動腦、動手去細細揣摩,這更有利于培養層次較低的學生盡快熟悉文章的內容。當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后,再根據課文內容去理解記憶,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誦讀的效果。
四、 多讀多記,培養語感
古詩文的誦讀能力是初中生的一項基本能力,《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要求初中生要能背誦一定數目的古詩文。這也是中考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就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記,文章背的多了,語感也增強了,慢慢地會發現背誦課文也就越來越快了。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非常頭疼背誦古文,我就多次找他談心,督促他多讀多記,開始進行起來非常費力,慢慢地有了改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有一天他非常高興地對我說:“老師,我發現我現在背課文比以前快多了。”其實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誦讀文言文的語感增強了,這樣就感覺背誦起來容易多了。
五、 聯系記憶,分類整理
誦讀古詩文還可采用一些聯系記憶法,比如對于古詩中的名句背誦,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教師可以設置出若干話題,供學生進行記憶整理。比如關于秋天的語句,可以將其分為悲秋,喜秋。悲秋的句子如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杜甫的“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喜秋的句子有劉禹錫的“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還有關于戰爭的詩句,如辛棄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開”等。經過這樣分類記憶,學生頭腦中就宛如形成了一個資料庫,不僅可以應付試卷上的名句默寫題,也可以在平日作文中將這些名句信手拈來,作為自己的寫作資料。對于誦讀古詩文也有了極大的幫助和作用。
六、 定時復習,溫故知新
在鞏固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到有意識的復習知識。孔子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教師在教學中要定時安排學生復習學過的古詩文,多加強記憶,減少遺忘。同時,在講授新知識時要善于聯系舊知識。例如在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前,可以有意識地引導鼓勵學生去背誦已經學過的他寫的詩。講到內容題材相近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比較閱讀。例如我在講授《岳陽樓記》一文時,曾引導學生背誦《醉翁亭記》,以比較兩位文學大家思想的不同,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加深了新知識的理解。這樣定時復習,溫故知新,提高了教學效果。
七、 培養興趣,鼓勵贊揚
興趣是一種社會性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早在古代,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不同,自然學習效果也就不一樣。因此,要提高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能力,培養閱讀興趣至關重要。我在教學《岳陽樓記》時,采用激情朗讀,結合課件圖片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筆下的文字美,意境美,感受到如此的美文名篇對于自己的吸引力。同時背課文時抓住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贊揚,多讓學生展示背誦的成果,對于表現欠佳的學生,也善于抓住他們的微小進步,多多給予鼓勵,讓他們體會到誦讀帶給自己的成就感。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以后,這樣很長的一篇課文學生背誦起來事半功倍。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經過科學記憶理論而探索出的一些方法,學生個體的學習特點是不同的,要想真正達到良好的背誦效果,還是要訓練學生多讀勤背,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而我們教師也要多去探索,在科學理論引導和實踐教學中尋找方法,讓背誦教學由知識立意轉化為能力立意,培養出具有新型語文素質的人才。
作者簡介:王鳳蘭,河北省任丘市,華北油田采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