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生著急劇變化,尤其是信息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廣泛運用,它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推動著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的革命性變化。高中歷史教學離不開研讀史料,而在信息化條件下,史料研讀存在著諸多便利的途徑。
關鍵詞:信息化途徑;史料研讀;史料教學;高中歷史
為了強調史料在史學研究中的地位,著名史學家傅斯年提出了“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的主張。在《考古學的新方法》里又說到“歷史哲學可以當作很有趣的作品看待,因為沒有事實做根據,所以和史學是不同的。歷史的對象是史料,離開史料,也許成為很好的哲學和文學,究其實與歷史無關。”傅斯年提出“史學便是史料學”的洞見,即便是在大量掌握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也不能把“史學”簡單理解為等同于“史料學”,但他肯定了研讀史料是歷史研究不可替代的途徑,這倒是無可置疑的。
作為教科書,高中歷史課本里的歷史知識是長期以來史學界研究成果的濃縮和結晶,是大部分歷史學家共同認可和人們普遍公認的部分,只能起到普及一般歷史知識的作用,而不能作為研究和探索歷史之用。這正是傳統歷史教科書的最大弊端:教師按照教科書把現成的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把既定的歷史理論灌輸給學生,把普遍的結論搬移給學生。這樣的教科書只能把學生塑造成死記硬背的機器,怎么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其最大的失誤就是忽視了史料的研讀和運用,這就使學生對老師講學和傳授知識產生了懷疑。
高中歷史知識已不是簡單普及基本的歷史事實,它對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學術上的探討的要求已有較高層次,這些都離不開史料教學。而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考核評價,尤其是為高校選拔人才的高考,總是選用各種形式的史料來考查高中生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這種情況,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不再贅述。
這里要談的是信息化條件為高中史料教學提供便利,它突破了傳統史料教學只局限于紙質文字和具體實物的狀況,它為高中史料教學提供更多便利途徑。
首先,信息化便利了高中教師對史料的搜集,為老師的備課提供了方便途徑。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形式主要是對課本上歷史知識的直接傳授,或輔之以一定的分析講解。而對于如何得出這些認識(史學觀點),卻不得而知。從理論上講,這需要一個教學過程,即讓學生自己去建構知識。而歷史知識的建構要源于歷史的本來面目,即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對這些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記錄也即史料。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的教學用書無外乎是歷史課本和歷史教學參考用書,從中提供的史料是極其有限的。
當今,信息化技術高度發達,互聯網得以普及。正如英特爾公司副總裁肖恩·馬洛尼所言:“互聯網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這里,每個人只需敲幾下鍵盤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識。”老師備課時可以不必直接翻閱書籍,為了查找資料也不必奔波于家庭、學校和圖書館、各種資料室之間。今天是一個數字化的時代,各種信息或知識都可以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在。人類的書籍可謂浩如煙海,要找一兩條可用的史料也猶如滄海一粟,而各種數字圖書館、數字資源網等都為我們提供了方便。只要在各種搜索引擎上敲一下關鍵詞就能呈現出你想要找的信息資料。這為歷史教師查找各種史料省下很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其次,信息化便利了高中生對歷史知識的求證探索。
學習歷史知識有其自己的規律,即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許多歷史課本中的知識點需要學生從更客觀的史料中得出,這樣更能讓學生掌握,也更能幫助學生解惑。
我們所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非常簡潔的歷史讀本,它是融合了多年歷史研究成果的結晶。但它淡化了這個研究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展現,實際上就是對課本歷史知識的求證過程。當然也就回到了探索歷史的本原,即首先要掌握大量的史料。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內容需要在互聯網搜索相關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基本情況。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相關歷史書目,讓他們在網絡里查找并閱讀其電子版書籍。這樣都方便了學生的學習,節省了大量時間和金錢。
第三,信息化便利了我們對學生歷史知識的考核評價。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如何通過考核,評價高中生對以上要求的掌握程度呢?當然離不開運用史料。就拿高考來說,這是高校入學選拔考試,不管是全國歷史高考卷,還是地方各省歷史高考卷,不管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都大量運用各種史料出題。故在平時教學檢測中,歷史試題同樣需要大量史料。這樣才更能考核高中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評價高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運用信息化技術必不可少。利用網絡資源,既可資源共享,又可便捷搜素史料出題組卷,可謂事半功倍。
總之,進入二十一世紀,黨和政府愈加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在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思想指導下,推動了我國高中歷史新一輪課程改革,明確了有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各種能力的教育理念。加強史料研讀,進行史料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而在信息化條件下,通過信息技術探索和嘗試的史料教學途徑更能推動高中歷史課堂加強史料研讀和進行史料教學。
參考文獻:
[1]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原刊民國十七年十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C]第一本第一分冊,《傅斯年講史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80.
[2]歐陽哲生.傅斯年全集[M]第三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88.
作者簡介:
劉峰,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