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旨在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因素和內涵,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互相融合,構建專業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以實現從思政課程的育人到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轉變。土木工程專業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伴隨我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以及“一帶一路”給中國建筑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導致對土木工程行業中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迅速增長。因此,探究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不僅為我國新時期做好學生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國家對高校思政工作提供的最新的系統性、綱領性的要求。
在這個背景之下,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要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迫切的需要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這對于破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孤島化”窘境、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效應,在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復合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簡言之,即要尋求各科教學中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并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融于學科教學當中,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概念的豐富與拓展,也是學科教學實現內涵式提升與發展的路徑選擇,其主要特點是“融合”。即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以實現隱性思政和現行思政的融合,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育人目標
土木工程專業是要求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較高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因而必須尋求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課程思政背景下社會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需求。
(一)土木工程的專業特點
隸屬工程類學科的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專業領域涉獵廣和就業覆蓋面寬的特點,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亦如此。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方向包括隧道工程、房屋建筑、道路與橋梁、鐵道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造價等,每一個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專業主干課程都有較大差異。同時,高職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覆蓋了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以及咨詢單位等。每個工作崗位對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出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在培養人才的初期就要做好準備的定位工作。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2018年《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提出,工程類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包括:能夠將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夠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能夠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能夠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3]
不難看出,土木工程專業人才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才和通識精英人才,應該具有扎實的理論分析能力、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嫻熟的項目規劃與管理能力、高效的協調能力、強大的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拓展等能力。高職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亦是如此,這就給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為適應課程思政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需求,結合專業人才能力和通識精英人才能力,以及當代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愛好制定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技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分類培養模式。
三、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
開發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各學科課程的思政資源,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內容。課程思政揚棄了傳統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局限性,徹底變革了陳舊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而系統工程,其中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為核心、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采取措施:
(一)構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立體化育人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強調“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
課程思政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因此首先要做好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課程思政不是指多開一門課或者增加一項活動,而是深入挖掘土木工程專業課,以實現其與思政教育目標的精準對接,以改變傳統的思政課程單一化的特點,而構建思政課和專業課為一體的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同時,課程思政作為一種理念,需要專業課教師、輔導員教師,以及各類校內外的專家等加入思政教育體系師資團隊,以提升每一位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能力,從而能夠順利的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各個環節,于潤物無聲中立德樹人,實現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老師和校內外專家的協同聯動,構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立體化育人體系。
(二)把握思政課程的核心課程地位
思政教育理論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著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課程的角色。因此,高職院校也要牢牢把握思政理論課在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強化思政理論課課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實現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不斷融合之時,老師們也要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突破某一專業的限制,實現教師的多元組合。
(三)提升土木工程專業課的育人功能
無論是什么課程,都有著共同的使命——育人,所以要緊密把握專業成才和全員育人的共通點,以實現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強化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隱性價值的不斷滲透。這就要求在實施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要注重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開展育人功能,除了講解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對學生根植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立場,強化思想引領。
(四)提升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
提升高職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有助于改變傳統專業教師“只教書不育德”的現象,以促使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教師“單兵作戰”的專人現象轉向人人參與。這就要求要實施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提升計劃,完善各項體系,可將育德能力納入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之中,也可在各類教學比賽中加入德育評價指標,以引導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踐行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五)充分發揮高職院校輔導員開展思政工作的優勢
輔導員作為學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尤其在土木工程專業高職院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輔導員在開展工作時要構建與全體學生的“關系鏈條”,也要主動聯系各科專業教師、宿管人員和家長等,構建起全員育人的“關系網絡”。并進行分類管理,注重在工作中找規律,以提升輔導員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3]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 2018版).2018.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7.
課題來源: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度立項科研課題重點項目,課題編號:GZY18A03
作者簡介:劉麗(1988-),女,漢族,四川自貢人,教育學碩士,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育社會學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