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對我國的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進行探析,針對當前我國企業所得稅稅制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議。本文主要對國內現存的企業所得稅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和分析,重點分析國內企業所得稅現狀及企業所得稅的計稅方法,然后對我國當前的企業所得稅稅制進行研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對此提出優化建議,以更好地推動我國所得稅的稅收發展。
關鍵詞:企業所得稅;計稅方法;現狀
一、引言
在我國,對于素有生產產品、提供勞務服務、進行產品買賣的個體、企業而言,其都需要向國家繳納企業所得稅,而應繳納稅金的對象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內來源于中國境內、境外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1]。分析該稅種的計稅基準可知,其先要計算納稅人的應納稅額,在應納稅額基礎上進行應繳納稅金的計算[2]。本質上來講,計稅時可參照的依據有兩種:以自然數量或單價產品為課稅對象征稅;課稅對象的自然物理量作為計稅依據的量,物理量測量標準的稅法律規定(重量、體積和面積計算)。企業所得數的計算對企業而言尤其重要,因此,本文對我國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進行簡單探析,以便為推動我國所得稅的稅收發展提供一定助益。
二、我國的企業所得稅的現狀與計算方法
(一)國內企業所得稅現狀
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在某些方面具備一致性,舉例來說,內外資企業的計稅基準是相同的,期都是以各自的應納稅額為基礎計算的,在計算應納稅額時,用收入總額減去國家允許從收入中扣除的部分(包括政府補貼、生產費用等)所得的余值便是企業需繳納稅金的應納所得稅額;此外,在進行具體計算時,國家規定應以權責發生制為資金統計依據,這點兩者是一致的[3]。
同時,其又具備差異性,這點主要要從細節上來看,比如,同樣是允許扣減的款項,但企業性質不同,在計算應納所得稅額時的扣除標準不同,單就工資稅扣除而言,國內企業都需要依據一定的基準收稅,剩余的會在資金流量表中統計入利潤中,而外國公司可將其視為支出的一部分[4]。就稅收的優惠度而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的規定存在較大不同,我國在政策上更偏向外資公司,而稅收優惠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優惠力度不同,比如,我國相關政策規定,在經濟特區內,從事生產性經營的企業10年以上,從獲利年度起享受二、三以內減半的免稅政策[5]。
(二)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
對當前我國明文規定的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其基本計算公式為:
其繳納方式可分按月(季)度繳納、按年度繳納等,具體方法對比可見如下:
按月/季實際發生額計算的計算方法:月(季)企業所得稅=月(季)實際應繳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按上年度繳稅額計算的計算方法:應繳企業所得稅=利潤總額*使用稅率或季(月)預繳企業所得稅
=上年度應納稅所得額*1/4(或1/12*適用稅率)
按年度預繳稅額計算的計算方法:全年應納所得稅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3%
匯算應補(退)所得稅數額=全年應年應納所得稅-各月(季)預繳所得稅稅額合計
(三)我國企業所得稅制現存問題
首先,納稅人認定標準并不盡善盡美。國際上大多數先進的國家企業所得稅納稅人身份界定通常是對法人公司征稅,并不會對不具備法人資質的合伙企業、業主制企業等進行征稅,但我國推行的是內外差異的兩套稅制。這就意味著其在界定納稅人身份時也有兩套標準,對外資企業,其納稅人為企業法人,二隊內資企業,則以是否能進行獨立會計核算作為認定標準,而這種認定方式其實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定義模糊、規范度不夠等,在實際操作時通常容易出現二義性,漏洞較多,也與國際慣例不甚符合,極易引起內資企業的個稅與企業所得稅的界限模糊。
再者,稅基沒有統一的規范性。導致該問題的核心原因是當前國內稅制解析不健全。當前,我國實行內外資企業兩套稅制,而兩種稅制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處理方面已基本相同,其名義利率相近,但兩者的實際利率卻相距甚遠。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外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只有內資企業司機稅負的1/3,甚至更少。這就意味著,外資企業稅前扣除基準寬、限制小,其與內資企業的計稅基礎是不同的,除了這種不同,兩者在工資稅的支付上也存在差異,這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內資企業用工資調動員工主動性的能力,且導致國內大部分企業出現成本費用補償不足的致命缺陷,同時這種雙標會使收入水準相同的內、外資企業實際稅負有較大差距,導致其實際利潤也差距較多,不利于公司發展,隨著國際化趨勢日益完善,這種矛盾會日益明顯。
三、優化我國企業所得稅制建議
(一)嚴格納稅人認定標準
對于目前的國內企業所得稅而言,建立起嚴格的納稅人認定標準十分必要。通過明確納稅人認定標準能夠使得企業額所得稅和個人稅雙重征收問題得到明顯的改善。政府應當積極的建立健全相應的認定機制,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來使得認定機制能夠有所依托
(二)統一計稅依據
應在明確界定收入總額的基礎上,對應在稅前扣除的項目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對企業的各種收入進行明確劃分,對不宜納稅的項目在法律上允許稅前扣除,做到對內外資企業扣除標準的一致性,從而卻奧計稅依據的進一步統一,較少內外資企業的實際稅負差距。
(三)確定法律依據
《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作為法律,其嚴謹性不容置疑,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還是應該以稅法和條例的規定為準。而《納稅申報表》作為部門規章的內容,在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發生沖突時,應以稅法和條例為準,并應在適當時候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要求進行調整。。
四、結論
企業所得稅對企業會計工作實施的作用有目共睹,其每一項經濟業務都有所得稅密不可分,而企業所得稅的計算時每個企業會計人員都必須掌握的技術,因此,本文就我國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進行研究,同時探討了當前國內稅制存在的缺陷,并對此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為我國企業所得稅體制建設和完善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并拋磚引玉,吸引各位研究學者們投入到所得稅體的研究中去。
參考文獻:
[1]宋愛玲. 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研究[J]. 財會學習, 2017(1):142-142
[2]劉曉彤. 企業所得稅會計核算方法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4):158-159
[3]趙卿.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計算的教學方法[J]. 金融經濟, 2016(6):178-179
[4]曾國強. 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問題思考[J]. 現代經濟信息, 2017(12):248-248
[5]崔勝威, 李占英.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電算化方法探討[J]. 財務與會計, 2018(8)
作者簡介:雷明慧,1997年生,166152002班,研究方向:會計電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