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葉
摘要:當代美國杰出的數學家波列亞在《在數學的發現》一書中多次強調“在數學里,能力比起單純具備一些知識來,要重要的多。”我國新課改以來的數學教學改革,同樣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數學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使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生;學習能力;培養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中長期規劃綱要展現了教育既要面對全體學生,又要因材施教,學習力的提升可以應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的未來找到發展的空間。在社會發展如此劇變的時代,學習能力已成為學生掌握、理解、創造知識必備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個體學習能力已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需要,也是未來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力的關鍵期。如何從小學基礎教育做起,選擇一個適合小學生的教育方式,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力能,已經成為當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需要解答的一個時代命題。
一、當前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現狀
當前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狀態令人堪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動力方面:學習興趣不足、學習動機不明確等導致學習動力的缺失。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沒有被完全調動起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動機不強,內在的學習興趣沒有被充分激發,從而造成學習活動的僵化、呆滯和單向度。二是學習毅力方面: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性不足,自覺性、堅韌性差等問題普遍存在。三是學習能力上:除了具備一定自學能力的基礎以外,在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上都比較薄弱,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成就感不強,既使獲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對數的感知卻沒有,只是學會了計算技巧,比如現在所謂的手腦速算。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任重而道遠。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1.注重課堂導入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課堂導入既是整節課的開端,也是決定本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精彩的課堂導入不僅僅是學生積極開展學習活動、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有力保證,也是培養學生對本學科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在小學數學學科中,課堂導入形式可謂多姿多彩,如師生談話法、情景導入、故事引趣、動手實踐等,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導入方式,比如在教《循環小數》這一課時內容時,可采取讓學生先觀看一張釣魚島的圖片,并配上字幕“釣魚島是中國的”,由此來引出問題:如果一直在重復說“釣魚島是中國的”這句話,那么第85個字應該是說哪個字?這種有趣的導入方式,一定會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去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學生的求知欲望也會非常強烈,從而增強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
2.從個性中提出共性,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小學數學的運算能力主要體現在進行四則運算及其混合運算中表現出來的正確、合理、靈活、熟練程度上,表現在基本數量關系的等價交換的熟練、豐富和深刻上,表現在能從個性中提出共性,從而運用規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上。正確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和一般的運算規律解決問題。比如,2+5與7-7不相同,3+5與4+4也不相同,但是它們又具有共同性。而從個性中提出共性,并表達成這一類的通用式符號,我們才說這類運算的一般規律是什么。例如3+4=4+3,8+9=9+8……這些都是獨立的個案,只有表述成a+b=b+a這一通用符號之后,我們才說是加法交換律等。可見,運算能力不是單純的“會計算”這么簡單,還涉及到從具體情形中抽象出一般符號和規律的能力,也就是能利用一般規律解決實際運算問題的能力。
3.活用、夠用、深用數學問題,加強動手操作,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旺盛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課堂中對動手操作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不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操作部分,還要通過其他教學方式多去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給學生。讓學生在擺擺、畫畫、剪剪、量量等多種動手操作活動去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讓數學中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則等在學生動手活動中去驗證,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實際動手操作過程中得到培養。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數學問題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把數學問題活用、夠用、深用。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時,我們可以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去畫一畫、剪一剪、算一算、想一想等方式來獲得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想必這樣的教學方式一定會使學生記憶深刻。所以,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4.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有見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形成自學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組織多項交流,及時的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例如在最小公倍數的教學中,有的學生說:“在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如果只要18和30公有的質因數2和3,那么相乘的積是6,因此6是18和30的最大公約數而不是公倍數。”又有學生講:“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 不但要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2和3,而且要包含18獨有的質因數3和30獨有的質因數5,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是18和30的公倍數。”又有學生補充說:“18的質因數里有一個2,30的質因數里也有一個2,18 的質因數里有一個3,30 的質因數里也有一個3,而在它們的最小公倍數里只能要一個2、一個3,這樣才能保證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學生們熱情高,發言涌躍,相互補充、糾正。 許多人還能運用老師提供的資料作為自己的論據。
總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習能力是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融為一體的,學習能力的提升必須與具體的學科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數學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說,數學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對提高整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直接關系。而小學階段的教育為整個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只有從小學教育抓起,才能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講授教育方式,去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數學的技能,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富秀英;陳啟新.小學數學教師基本功講座[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11.
[2]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一九八七——一九八八學年第二學期教學改革構想[J].江蘇教育(小學版) , 1988,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