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改革實施意見,目的在于推進人民陪審員只認定案件事實不作案件最終裁判,并嘗試適用大審判庭制度來促進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司法改革中的新發展。但陪審員來源復雜、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等現象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關鍵詞:人民陪審;法律困境;司法改革
一、選任定位失當
(一)對人員數量的過分追求。
目前,由于司法案件多集中在基層法院,從而造成了基層法院案件數量多、審判力量少。在審判實踐中,人民陪審員參與的案件就主要集中在基層法院的一審普通程序中,人民陪審員作為審判力量的補充,應該說對于基層法院審結案件顯得尤其重要。由于人民陪審員多參加基層法院的案件審理,因此人民陪審員的選任也由基層法院負責。基于案件多、審判力量少的現狀,基層法院在選任陪審員時便盡可能追求陪審員數量,以期充實審判力量。
(二)對任職合適度的忽略。
在人民陪審員的選任過程中,任職合適度的考量至關重要,但目前的人民陪審員過于集中于黨政機關、教育系統。當人民陪審員參與司法審判這一事務,被地方政府作為司法任務分配給黨政機關、教育系統之時,人民陪審員參與司法審判就在實際操作中衍變成為“湊數”的司法活動,一些地方實際的情況就是在案件實際審判中一些陪審員多因工作安排沖突而實際并未參加陪審工作。這些陪審員的任職合適度在選任階段就被直接忽略,從而造成在實踐層面并未推動陪審工作的良性運行。
二、任職泛精英化追求
(一)文憑作為任職硬件。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中只有極少部分擁有高中階段學習機會,有一大部分人學習尚停留在小學教育階段。可時至今日,當他們步入中年積攢了足夠的社會閱歷與素質涵養后,卻因陪審員要求至少是高中以上學歷而被拒之于陪審員選任門外,導致人民陪審員選任范圍的大幅度縮小。“雖然《決定》并沒有硬性地限制人民陪審員的資格,但已經使平民擔任陪審員變得異常艱難。”[1]
(二)任期長導致精英化趨向。
陪審員的任期過長,導致了陪審員在日積月累的案件參審過程中,從最開始的對法律思維的無知到逐漸培養起了法律思維,漸漸的也就從最開始運用社會思維與法官的專業思維相抗爭慢慢地變得與法官思維的融合。到后期逐漸形成附和法官作出純法理的判斷,從而漸漸地失去了陪審員是代表社會思維融合審判實踐的這一立制初衷。任期的不斷連任,更是助長了這種趨勢的發展,將陪審員“社會思維代表”的特征漸漸磨平,而鍛煉出了一個個來自社會各界的“編外法官”。
三、培訓與管理缺失
(一)忽視任職培訓。
《完善陪審制的決定》規定了對人民陪審員的任職培訓,但在大部分法院的實踐中,陪審員經地方人大任命后即走馬上任,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即開始案件陪審工作,只有極少部分法院會組織陪審員進行專門的崗前培訓。通過筆者對人民陪審員的走訪調查,走訪的陪審員均表示從其任職至今,未參加過專門的上崗培訓,法院僅是偶爾開會告知陪審事項新規定等,并未組織特殊的培訓。
(二)缺乏相應管理制度與考核標準。
一項制度的良性運行以及實現其預期價值,不僅需要在制度設計與架構進行嚴格把關,也需要在其實際運行過程中加以科學管控及適時考評。這樣才能使其在良性氛圍內運行,進而發揮制度應有的效果。陪審員制度在選任初期即未受到基層法院的足夠重視,法院在選拔時首先是基于制度考慮,其次是基于其作為審判力量的補給。至于陪審員制度運行所要實現的民主司法的目的和宗旨,則不是法院首先思考的問題。隨之而來,相應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也就無法落實。
四、陪審實踐的變異
(一)任職補助的異化。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完善陪審制的決定》,2005年財政部、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印發了《關于人民陪審員經費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將“人民陪審員費用”納入人民法院業務費開支范圍,對陪審員依法參與審判活動給予了經費保障。《通知》還規定了各級財政部門、人民法院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辦法,并報上級財政部門、人民法院備案。
(二)陪審責任感不強。
當陪審員的經費保障異化,部分陪審員的參審追求被利益化左右,隨之而來的便是其參與審判的使命感、責任感的缺乏。一些陪審員緊跟緊跟庭審流程而不發表任何意見和建議,陪審員的陪審逐漸衍變為“參加庭審”進而“陪堂坐審”,“目前的人民陪審員已不是真正的人民陪審員”[2],陪審員充當的角色似乎已向“陪坐員”轉變。基層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審員多數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開庭時間也在標準工作日以內,容易與人民陪審員的本職工作發生時間沖突,這導致人民陪審員陪審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其在被法院通知參加陪審工作時,大多以自身工作抽不出時間而拒絕,只有極少部分會協調工作參加陪審。
(三)陪審員評議環節缺失。
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并進行合議庭合議就是陪審員交流意見、發表對案件定性認識的最直接方式,也是保障陪審員發表對案件認定意見的重要環節。但司法實踐中,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合議環節在很多場合已經缺失。相較而言,合議庭發表意見最多的時候發生在案件一次開庭即當庭裁判的情形,此類案件情形下,承辦法官會在裁判前休庭一段時間,將自己的裁判意見與陪審員交流,然后繼續審判宣布裁判結果。
參考文獻:
[1]吳丹紅:《中國式陪審的省察》,《法商研究》2007年第3期.
[2]閆洪磊,《人民陪審員制度及其改革》,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34頁.
作者簡介:
楊宇帆,男(1989-08-07),漢族,四川省岳池縣,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南大學,助教,從事民商法學研究,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