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妤
摘要:敢質疑、會質疑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能力,是學生創新思維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會質疑的學生才能在語文學習上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找問題、問問題、想問題,不迷信教師、教材和專家,敢于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促進自身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質疑問難;語文能力;培養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標要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使“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就是其中的主要目標之一。我認為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的發現與探索之旅,是學生在原有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語文知識或者語文現象進行質疑,進而圍繞疑問產生思考和行動的過程。簡單地說,探究性學習離不開學生的質疑。有了疑問,學生才會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沖動與需要;解決了疑問,學生才能在原有知識上獲得新知。只有敢質疑、會質疑的學生才能在語文學習上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可以說,質疑問難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第一步,它也是學生生創新思維水平發展的重要標志,更是小學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然而,目前小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有如何呢?不難發現現在小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普遍弱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激發小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培養小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在充分尊重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找問題、問問題、想問題,不迷信教師、教材和專家,敢于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從“不敢問”走向“勇于問”,既“勇于”質疑問難更“善于”質疑問難,從而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促進自身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一、給學生質疑的勇氣
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發現,自己的學生不是沒有疑問,而是他們普遍缺乏質疑的勇氣。當他們發現問題或者產生疑問的時候,總是選擇放在心中,而不是說出來和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分享。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是小學生的懼怕心理在作怪。他們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來同學或是教師的輕視,更害怕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受緊張情緒和畏懼心理的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就顯得局促不安,失去了語文的靈動與味道。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小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首先要給與學生質疑的勇氣,培養他們不論在什么境遇之中,都能落落大方的、清晰明了地說出自己的疑問,讓學生敢于質疑。而這種質疑勇氣必然是在師生之間彼此尊重、平等的基礎上,在和諧、民主、安全的氛圍中一點一點獲取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尊重每一名學生,正視他們之間的差異,悅納他們的小瑕疵。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或者是錯誤的,我們都要表揚他們敢于站起來提出問題的這種行為,然后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教給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方法,告訴學生質疑并不等同于“鉆牛角尖”,更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要有根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此外,教師還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為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但是在教學中難免會發生小錯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因為顧忌所謂的教師顏面而否定學生質疑,而是要坦蕩地誠然錯誤,積極改正錯誤。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稱得上民主、平等,學生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找到心理的安全和舒適,他們才會更愿意參與到學習之中,更愿意把自己的不同見解說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二、給學生質疑的空間
學生有了質疑的勇氣,敢于說出自己的疑問,是不是只要發現問題、產生疑問就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提出來呢?筆者認為不是這樣的。學生的質疑是要講究時機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般會分三個階段讓學生來進行質疑,即預習階段的質疑,教學中的質疑和學習后的質疑。不同的階段,學生質疑的方向和質疑的內容有所不同。預習階段的質疑側重于文本內容的探知,教學中的質疑側重對教師分析或者是文本中遣詞造句的質疑,而學習之后的質疑則是學生學習后的自我反思,學生要圍繞整堂課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預習階段的質疑,學生可以質疑的問題會很多,這些問題都可以幫助學生更迅速地進入文本之中,在文本之中尋找答案。
三、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長期擔任一線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會發現我們的學生在質疑方面還存在一個重大的不足,就是不會質疑,學生根本不知道應該提出什么問題,應該圍繞哪些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當語文教師讓他們說一說自己還有什么問題時,他們大多數都是回以茫然的眼神。那么,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到底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質疑呢?筆者作為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認為文本中的遣詞造句、修飾手法、標點符號、文章留白處、表達方式、布局謀篇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生之質疑的“點”。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著學生學習質疑,讓學生經歷有扶到放的過程,學會怎么質疑、質疑什么,從而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