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要想備好數學課,就要了解數學知識體系,針對學生的不同學情,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備課要結合章節(jié)內容的特點,做到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有機統(tǒng)一,要充分考慮課堂可能出現的課堂生成資源,努力為最佳教學效果做準備。
關鍵詞:備課;穩(wěn)定;學情;整合;方法
備課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條件,是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的載體。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在生活中進行有效的運用。所以,備課時就要做到設計巧妙,將知識前后連貫,融會貫通,以期用最少的時間解決最多的問題,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收獲豐厚。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數學備課時就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了解知識體系,針對學生學情,有的放矢
數學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這為我們更好地探討教材與教材、章與章、節(jié)與節(jié)、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里所說的系統(tǒng)了解知識體系,是要我們認真研究所講章節(jié)在課本中的位置,反復研究本節(jié)內容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恰當的定位:該精講的精講,該略講的略降,能結合實踐動手操作的一定不干巴巴地講。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備教材。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人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數學能力通常有一般能力和專業(yè)能力之分,不同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我們在傳授知識之前,一定要將能力要求加以明確,做到有所側重,有的放矢。
每個學生基礎、愛好、接受知識的敏銳度各不相同,如果我們老師想用一個教案來教所有的學生,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教案應該是針對學生具體學情而制定的,這就要求教案內容應具有不同的層次。程度好的學生能夠輕易接受,引導他們對難題進行探索,作為他們課堂內容的延續(xù);中等生費點力氣能“夠得著”,也就是在老師的引導和學生合作下,能夠接受、掌握。讓基礎相對差一些的學生能接受基礎知識,讓他們在簡單的題目里,找回自信心,擁有成就感。讓不同層次學生的目標都出現在教案里,這樣的備課才是符合教育需要的,才符合全員發(fā)展的需求。讓數學真正“走進百姓家”,而不再是尖子生的專利。
二、內容重新整合,方法的靈活多樣是備課必須考慮的
各類教師用書對相同章節(jié)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但是因為各地的教學質量有高有低,學生的基礎千差萬別,所以課本內容和教學參考書只能作為備課的主要參考依據,而非唯一標準。從教育的最終目的來看,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得以發(fā)展。因而,備課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優(yōu)化重組、適當增減是十分必要的。
學習的過程,是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整合、更新與擴容的過程,更是一個能動、無法讓他人代替的艱苦的心理歷程。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按需分配”的原則,找準“教”與“學”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數學的興趣。
教師備課的過程還要善于設置特殊的情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誘導,增加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預設,預想課堂可能出現的生成,以及如何利用課堂生成資源使學生愉快更愉悅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目前,面對課程標準和新的課程理念,怎樣才能備好小學數學課呢?要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節(jié)課堂教學中,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我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和實踐粗淺地談幾點想法。
三、備理念
(一)備課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
理念就是教學指導思想,先進的課程理念都來自于成功的教學實踐。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突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二)備課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把自己當學生。
以往老師上課前關心的是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很少關注學生的想法和情感,經常以成人的心態(tài)去看待學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課時常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導致學生機械、被動接受式地學習。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應多為學生考慮,為學生服務。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用“童心”去探知學生的想法和情感。
四、備目標
備課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課標”在具體課程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在基礎知識教學中,實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的新目標要求。
(一)每一節(jié)課都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yǎng)目標,落實這一主要目標比教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為重要。它體現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情感,最后才是一種結果。
(二)每一節(jié)課都要重視數學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的教學目標。
這是因為學生雖然掌握數學知識,但不等于能夠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更不等于學生相應的實踐能力也同時得到了發(fā)展。數學知識要轉化成能力,必須經歷相應的動手實踐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五、備教材
備課要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了適應新教材的編排特點,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有學習空間,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蘊涵在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
知識內容情境化。
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與老教材相比,實驗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是設計了大量活潑生動的情境圖。這些圖畫的風格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很濃的兒童情趣,容易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
(二)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
一般的教材不可能把新有的教材內容講得十分詳盡。在備課時,應根據教學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把教材中的主題圖處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動掛圖或課堂活動的場所。
(三)教學的內容生活化。
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備課時我們要使數學教學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學的樂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實際,走進實踐領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的能力。
總之,備課既是老師課前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的梳理、剪裁、整合的過程,也是不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把教學準備盡力調整到適合全體學生需要的艱辛過程。還要找準教學的切入點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考慮如何利用課堂生成資源來符合學生的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