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我國古城鎮旅游資源作為研究主體,通過對古城鎮旅游資源分布的分析與闡釋,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城鎮旅游資源特征的比較,獲取了古城鎮旅游的共性特征和差異性特征,明晰了今后古城鎮旅游的發展方式,提出了古城鎮旅游的發展策略,為古城鎮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古城鎮;旅游資源;特征;發展策略
一、古城鎮旅游資源的分布與特征
古城鎮是存在于中尺度地理空間上的一種特殊景觀它是由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民居建筑群、歷史事項、藝術表現、自然環境、人類生產活動以及一種抽象的文化內涵、風格、古韻氛圍等組成的綜合景觀體。
(一)古城鎮旅游資源的分布
以我國地理區劃為依據,分為北部、東南部、南部、西南部和中部五大古城鎮旅游資源。北部以山西的平遙、張璧和王家大院為代表,其布局具有典型的中國北方地區建筑和結構特征;東南部以江蘇的同里、周莊和木瀆及浙江的西塘、烏鎮和南潯為代表,其布局具有典型的江南吳越地區臨水而居的建筑結構特征;南部以福建的和平、漳州,廣東的開平、赤坎為代表,其布局具有嶺南獨特的建筑布局特征,在個別地區同時兼有中西方文化特征;西南部以云南的麗江、大理、瀘沽湖、香格里拉,廣西陽朔、黃姚和龍勝,貴州的鎮遠、青巖,四川的閬中,重慶的瓷器口、龔灘,湖南的鳳凰等為代表,具有明清時期典型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居建筑布局特征;中部以安徽的歙縣,江西的景德鎮、婺源為代表,其建筑布局具有獨樹一幟的華中本地民居特征。
(二)古城鎮旅游資源的特征
1.共性特征
(1)自然與人文相結合
古城鎮旅游資源所處地區通常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到處洋溢著樸素、自然的田園之感。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景致,讓人產生一種遠離喧囂、回歸自然的閑適感,游客通過感受古城鎮居民傳統簡單的飲食起居,進一步領略當地淳樸的民風、民俗,在品味古城鎮滄桑歲月的同時,感悟人生,發追古思今之情。
(2)古典與現代相融合
在古城鎮旅游資源所在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古街、古巷、古宅隨處可見,各類手工作坊、傳統工藝品及當地特色美食,極易讓人產生懷舊之感,享受時光倒流所來帶的獨特欣喜。同時,隨著新的娛樂和休閑設施和場所的不斷涌現,古城鎮在給游客帶來便捷和松弛的同時,也會使人在心靈深處不斷的體味著靜謐與激情的碰撞。
(3)建筑與風俗的融合
古城鎮旅游資源其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建筑與風俗兩方面。在建筑方面,地域、種族、功能、年代等的不同,造就了各地古城鎮在風格、規模以及感受方面的千差萬別,正是這種多樣性及其所產生的美學特征成為古城鎮旅游資源備受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
2.差異性特征
(1)地域差異
古城鎮旅游資源其建筑風格千差萬別。以山西為代表的北部承襲了北方民族粗獷、厚重的建筑風格,建筑材質以磚土為主,形式上推崇四合院和窯洞。以江浙為代表的東南部傾向于精致、柔美的園林式建筑風格,依水筑屋,形成了水、路、橋、居、鎮一體的江南韻味的建筑景觀。以江西、安徽為代表的中部秉承了徽派商賈文人的審美取向,推崇高墻深院、青瓦白墻、小窗和馬頭墻的奇妙民居組合。以南部為代表的福建、廣東,將民居設計成土樓和碉堡,彰顯了人文因素對建筑景觀的影響。西南部融入少數民族元素,無論是吊腳樓云集的鳳凰、重檐懸山的青巖、一進兩院的麗江都反映出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風土人情更成為一大亮點。
(2)審美差異
基于對我國主要古城鎮的分析與比較,依據古城鎮美學構成主體的不同將古城鎮的審美差異歸為自然景觀審美、建筑景觀審美和民俗旅游景觀審美三類。如平遙古城、王家大院、和平古鎮側重建筑景觀審美,古城鎮的自然景觀美學特征則較為匱乏,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古城鎮其民俗旅游景觀則是其審美的重點。
(3)發展方式差異
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在定位、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了各地區古城鎮旅游存在極大的差距。從商業化運作來看,四大古城的管理較為成熟、配套服務體系也比較健全,但古城鎮特有的原始、樸素性較為匱乏,無法滿足人們返璞歸真的心靈訴求。存在同樣問題的是交通較為便利、知名度較高的一些古城鎮,如江南六大古鎮、鳳凰、瓷器口、歙縣等。而地處偏遠、人跡罕至的古城鎮,則具有純正而樸素的原始美感,民風淳樸真摯,更加吸引人。
二、古城鎮旅游資源的發展策略
(一)加強古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積極建設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體系。打通古城鎮與重要交通樞紐之間的海陸空通道,突破交通困難對古城鎮旅游發展的制約。其次,在保留古城鎮原始自然風貌的基礎上,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為游客提供便捷舒適的旅游環境。第三,提升當地居民對古城旅游產業發展的科學認識,可持續的經營和發展理念,珍惜和愛護賴以生存的古城鎮環境,積極融入精品旅游線路,推進其服務職能的全面升級。
(二)提升古城鎮旅游資源品質
積極整合古城鎮周邊旅游資源,依托特色文化,打造以古城鎮旅游為核心、生態農業旅游、鄉村旅游旅游、風俗體驗旅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產業體系,突出古城鎮的原始的風貌與風俗,倡導游客以一種自然體驗的方式融入到古城鎮的居民生活中。搞好當地特色旅游商品開發,主打精品,回避粗制濫造旅游產品的蔓延。
(三)打造古城鎮旅游資源品牌
以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核心,緊緊抓住古城鎮旅游的資源的特色,積極開展與營銷商的合作,依托互聯網的傳播優勢,迅速擴大古城鎮品牌的知名度。同時抓住古城鎮所在地區的民俗和節慶優勢,大力開展具有觀賞和互動性質的民俗旅游項目,強化民俗旅游品牌。
參考文獻:
[1]方志遠,馮淑華.江西古村落的空間分析及旅游開發比較[J].江西社會科學,2004,(8):220-223
[2]劉婷,張陽生,高連海等.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救保護與活力復興—以山西大陽古鎮為例[J].人文地理,2009,107(3):97-100
[3]王雪梅.論四川古鎮旅游資源的旅游價值及其開發、保護與利用[J].中華文化論壇,2004,(3):37-41
[4] 肖明光,陳欣.漢唐古鎮兩宋明城 —福建泰寧古城的保護與發展[J].城鄉建設,2004,15(2):50-55
作者簡介:趙楠(1982-),女,遼寧沈陽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項目:沈陽科技局科技計劃項目(16-233-5-04);沈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SYSK2018-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