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玲
摘要:農村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研究發現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力差異及自信心的差異都是造成學生兩極分化的原因,教師要降低教學難度,發展創新能力及數學應用能力,逐步消除兩極分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兩極分化;原因對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在現實教學中,特別是小學中、高年級教學中,學生數學成績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格格不入。那么,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糾正改變這種狀況呢?本人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下面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中、高年級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的原因
(一)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及學習能力差異。步入小學高年級后,數學學習在數量與難度方面都會有所增加,而且教師也相應調整了數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等,使得很多具有較差學習能力的學生無法及時接納與適應新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出現數學學習斷節的情況。一般具有較差數學知識領悟能力的小學生都是沒有牢固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生,由此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學習能力不同而進一步拉大數學成績之間的差距,造成兩級分化的形成。
(二)教師教學方式、教學手段造成兩極分化。在當前教學中,很多教師重視形式的新穎與超前,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當前最為熟悉的教學方式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但在小組中個別學生能力強,有一定的交際能力,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參與、表現的機會。能力稍差些的則不知道怎樣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而成了典型的觀眾,看著別人表演,找不到學習的自信和同伴的幫助,逐漸遠離了小組活動,遠離了課堂。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讓教師不能提供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導致的結果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三)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不僅要收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更加實用的數學運算技能,培養數學思維。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并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下也能夠獨立開展自主探索,讓數學學習成為一種常態。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得到提升,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就能得到改善。
(四)缺乏自信心的培養。到了中高年級,學困生由于有一些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牢固,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表現出自暴自棄、得過且過,總認為自己學不好,喪失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失去信心,導致學習常見下降。學困生自學能力差,找不出問題的癥結,學習被動,遇到難題不能深入探究,長期下去,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這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成績分化。
二、消除學生“兩極分化”的策略
(一)活化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讓數學接近學生。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例如教學“百分率”這一內容,如果把書上的發芽率、成活率等例題搬到課堂上直接向學生講解,學生就會感到數學知識離自己有一段距離,小學生對發芽率、成活率不是十分熟知的。因此,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數,是怎樣用的?學生搜集到大量資料:及格率、優秀率、出勤率、工廠產品的合格率、種子的發芽率……并深入到社會中去詢問這些百分率在實際生活中是怎樣應用的。這樣把本來很枯燥的百分率這一內容生活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提高了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感受到數學的巨大魅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度增強開放性,啟動學生思維,同時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給學生創設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善于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的和個性的東西。如教學計算23-7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主動去探索多種個性化的算法,結果,學生提出的計算方法層出不窮,有的擺小棒,有的借助計算器,有的列豎式,有的用各種口算:10-7=3 13+3=16,13-7=6 10+6=16;還有的同學用做減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還有學生先算7-3=4,然后20-4=16,雖然得數相等,但按常規思維難以理解,讓學生說算理,他竟說得有理有據:23減7,個位3個1減7個1,差4個1不夠減,就從20里減去4就是16,學生表現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有效地進行了數學思考。
(三)加強數學知識應用意識培養,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稊祵W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橋梁。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題材,編制成有意義的練習題,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會解決問題。如《年、月、日》的教學,讓學生尋找2003年到2009年的掛歷,認真觀察、研究每年的掛歷,抽象出數學知識。學生1:“我發現每年都有12個月,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表示一年的開始”。學生2:“我發現許多月的天數多少不等,有28天、29天、30天、31天幾種形式”。學生3:“每年的2月都不滿30天,有的年份28天,有的年份29天”。學生4:“我發現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有30天?!睂W生5:“每份日歷都標有兩種日期,用阿拉伯數字標明的是陽歷,用中國數字標明的日期是陰歷,另外還有立春、雨水、秋分、冬至等節氣”。多彩的中國歷法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數學學習內容,讓學生廣泛地探究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