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和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初步構建了以“堅持自主性閱讀、創造情境性閱讀、鼓勵情趣性閱讀、提倡探究性閱讀、推進批判性閱讀”的小學閱讀教學的新模式,并對這一模式的操作實踐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意見與建議,使閱讀教學成為一門和諧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教學藝術,賦以閱讀教學以新思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建構
一、對閱讀教學的建構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閱讀教學忽略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自主性、創造性,從而使閱讀教學變的枯燥無味。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閱讀教學需要進行一系列深化改革。如何發揮學生的在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性、創造性主要有以下五點:堅持自主性閱讀、創造情境性閱讀、鼓勵情趣性閱讀、提倡探究性閱讀、推進批判性閱讀。以上五點初步構建了小學閱讀教學的新模式,既是相互影響,又是逐步深化的,使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在相互對話中形成一種和諧的振動,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路要自己走,堅持自主性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自主性閱讀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主體的姿態自主地參與閱讀教學過程,以嘗試學習,體驗發現的形式來探索知識。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學生學習的伙伴、合作者、幫助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去體驗自我“發現”的樂趣,調動他們樂于自我“發現”的內驅力,幫助他們養成自主性閱讀的習慣,樹立學習的主人翁意識。
閱讀本身是一種美妙的享受,優美的文章,具有迷人的吸引力。因此,要讓學生知道文章的“滋味”,也應如此,讓學生自己去讀一讀那“美味佳肴”。把閱讀文章的權利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零距離”對話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到與閱讀相匹配的直覺經驗。這樣就能使閱讀教學深植于學生心底。如果把閱讀比作步行,教師就是那路標,而學生才是真正的步行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這一路上的辛酸與苦辣,喜悅與成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始終堅持自主性閱讀。
(二)打鐵要趁熱,創造情境性閱讀
俗話說“打鐵要趁熱”,閱讀教學要獲得好的效果,就必須把學生帶入“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去錘煉,這樣才能打好學生閱讀的情感基礎。情境性閱讀,是一種在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特定情境下,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習熱情的閱讀教學過程,閱讀變的更真實,更貼近生活。教師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橋梁,教師的職責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的激情,讓學生感同身受,充分體會文章的意境。對文章中的人和事產生強烈的積極情感,很快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讓學生深入的學習,激發學習的內動力,呼喚起學生進行閱讀的信心,甚至讓學生手不釋卷。
創造情境性閱讀,首先應先創設“情感”情境,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應該是一個情感的交流的過程。教師的語言,應富有感染性,有利于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習變成一次次生動、有趣的情感對話。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如教具的恰當運用,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等都可以達到為閱讀教學“錦上添花”的目的。合適的教具,除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外,還能增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學習過程中調到多種感管進行參與,留下強烈的印象。為學生的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習的氣氛變的很濃。
(三)情與趣相通,鼓勵情趣性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真正做到情趣性閱讀,能使學生在與文本、教師的對話中,不僅獲得一些新知,還能體驗到愉悅感和自豪感。教師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要能敏銳的捕捉到文本中蘊涵的具有吸引力的情趣因素,并將這些因素強化到與學生的對話中,激發學生潛在的共鳴。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將文本與學生潛在的情趣因素激發出來。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與文本中人物的美好情感產生共鳴。讓情趣性貫穿閱讀的具體過程中,用真正樸實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以達到以情激趣,以趣促情的效果。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包括生理與心理的對話,而情趣性因素是對話的催化劑,能使學生在對話中體驗到對話的樂趣,達到與文本的情感共鳴。
(四)去偽并存真,推進批判性閱讀
閱讀最高層次是進行批判性閱讀,素質教育提倡創造性,批判性閱讀是學生個體創造性的體現。批判性閱讀是全面分析,揭示本質的閱讀過程,是一個思索、接受、批判的不斷遞進的深化過程。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既能吸取文章的精華,有能正確認識文章的缺陷與不足。魯迅先生提出“拿來主義”,在閱讀教學中同樣適用,拿來的同時要進行批判的接受,這是堅持實事求是、辨證的閱讀觀點。學生通過對話可以對文本有所評價,有所質疑。我們希望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學生批判性的聲音,這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創造力。
在閱讀教學中,質疑是一種推進批判性閱讀的最有效方法。質疑是一種批判性的態度,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思考的結果。美國教育專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⑧質疑大致可以分為理解——求異——批判三個層次,在閱讀中產生質疑,是積極思維的起始點,有了質疑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獲取思維成果。隨著質疑層次的推進,學生才越接近閱讀的真正目標。鼓勵學生說自己的話,提出與文本不同的見解與想法。而教師要對學生的質疑加以鼓勵、強化,指導質疑的途徑、方法。開啟學生的思路,放飛學生的心靈。
二、結語
隨著對“新課標”解讀的深入,閱讀教學的合理構建正朝著以人為本、面向未來、尊重規律的方向邁進。及時更新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使閱讀教學成為一門精湛的教學藝術。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在實踐中,不斷變化,不斷完善的。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因此,本文中所構想的一些方法,觀點還需要實踐去完善。在實踐中去摸索,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