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中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效果對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將生活化元素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已經成為了小學德育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生活化的相關內容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育質量
前言:
在現代小學教育體系當中,品德與社會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的教育理念下,大多數小學都將文化課教學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忽略了品德與社會教育對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觀念的重要性。這樣的小學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回歸生活”理念的提出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因此,小學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生活對品德與社會教育效果的重要作用,并對品德與社會教育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充分尋找其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結合點,從而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的教育目標。
一、將生活元素與道德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
在對進行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內容的選擇,可以將一些生活元素充分融入進去,避免運用一些大道理或者空洞的語言向學生滲透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的形成階段,只有使學生具備了生活與道德教育之間的聯系意識,才能使其愿意主動思考,并從生活經驗中獲取學習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有效內容,并將品德與社會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現象相聯系。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開展一場以“生活中的品德與社會”為主題的交流會,學生可以在會上將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現象提出來,與教師和其他學生共同分析其道德性質。比如,有的學生在假期看到一則新聞,某地區一名青年為了追一名小偷,直接搶了路邊陌生人的自行車。學生可以將這樣的內容提出來與教師和同學展開討論。通過對一些生活現象的討論,能使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哪些行為是違法的,哪些行為是符合道德標準的,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目的。
二、根據品德與社會教育的內容開展生活實踐活動
當前,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了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生活實踐活動對滲透品德與社會內容的重要性,不僅應該帶領學生針對一些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研究,還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能自主參與到生活實踐活動當中,從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更加深層的感悟。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素質以及道德意識,從而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體系更加完善。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感受家鄉的變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中查找當地在不同時代的建設發展情況,并將招照片打印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找到照片中的景物與實際景物進行對比,從而感受到家鄉的巨大變化。當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本次實踐活動寫一篇心得體會,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
三、在生活中提煉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精華
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現如今品德與社會課本中的部分內容并不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因此,只有通過生活化教學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為國家培養出棟梁之才。但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是現如今廣大小學教師所困惑的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與安全標志和設施做朋友》這一課時,如果教師僅僅對學生講述安全的重要性,學生們在理解起來難免有些吃力,但如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外參觀各種安全標志,則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另外教師還能夠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把課文內容做成生動形象的PPT課件,利用這種直觀的方式對學生展開系統性的教學,學生在提高了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增加保護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四、將培養學生的生活習慣作為品德與社會教育的著手點
學校教育應該僅僅貼近生活,將生活作為教學工具向學生滲透品德與社會教育的內容。從教育的本質角度來看,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正是教育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生活習慣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并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為品德與社會教育的著手點,采用合適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養成每天收看新聞的習慣, 并將新聞中重點事件記錄下來,并將自己的體會記錄到旁邊。這樣的生活習慣有利于使學生的思想意識與社會事件接軌,從而利用一些社會事件發揮品德與社會教育的作用。又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利用休息時間幫助父母做家務的習慣。學生在進行家務勞動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從而體會到父母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里的辛苦, 使學生能更加體諒父母的付出,強化其孝順意識以及感恩意識。
五、構建道品德與社會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大多數教師往往會通過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教育評價,這樣的評價方法具有較強的片面性,過度強調了學習效果,忽略了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本質意義,無法使教師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更加無法評價學生在德育意識方面的進步。針對這樣的教育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品德與社會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于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旦教師發現學生的思想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應該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通過家校互動策略與學生的家長共同分析學生產生思想問題的原因,并共同研究得出解決方案。另外,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設置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測試活動,展示一些生活細節以及生活現象。通過活動測試結果了解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育內容的理解程度,并將其作為主要的依據調整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將生活化元素充分融合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小學教育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生活化”觀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根究實際的教學情況為學生開展品德與社會教育活動。通過本文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育的相關內容展開的一系列思考,希望能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效率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黃雅芳.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安全教育[J].華夏教師,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