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詠瑜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師改變其傳統的教育模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初中教育時期的重要課程,對學生自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意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從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建設高度法治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國21世紀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對于公民素質的培養以及初現成果,但是在教育中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卻顯得有些薄弱。青少年在初中階段正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對這一時期的青少年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能夠讓青少年早早地形成較高的道德素養以及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文章以實際教學為例,研究了將思想道德法治教育靈活融入教學中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充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并樹立起法制觀念。
一、轉變傳統師生觀念,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將教師角色地位降下來,向學生可以進行溝通的朋友角色發展。交流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只有讓學生主動進行溝通,才能直觀的發現問題所在,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在課堂上培養學生主動提問、樂于提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教師是知識的主要傳授者,道德與法治教育更是教學生如何做人,以及使學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質與法律意識的重要課程。道德與法律教育其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師應將自身角色不斷進行轉化,貼近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善于做一個傾聽者,不僅要在課本知識上,還應關注學生平時的生活,如學生學習情緒不高時,應主動與學生進行交談,為學生出謀劃策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將道德與法律教育內涵真正地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實現其教育效果。
二、摸索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主動探索
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教學的過程性、學生學習的體驗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作為終極目標,擺正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以道德與法治的綜合知識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為載體,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為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興趣愛好以及特長。積極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重視學生的心理反應,要創設多種多樣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普遍性感興趣的話題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通過調查,得知學生普遍希望想上網、都想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我首先讓學生做七個社會調查:人們上網玩手機的目的是什么,他們如何看待上網,玩手機,沉迷上網和玩手機有什么危害等等,然后寫一篇調查報告。通過這一活動,使他們認識到網絡是把“雙刃劍”,明白上網的利與弊,從而明確今后如何上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秀學生資源,克服網絡有可能帶來的危害,這樣既統一了學生的思想,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還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和覺悟。
三、探究內容貼近生活,層層深入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內容的設置會直接的影響到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效果。教師在進行探究內容的選擇和設置時,首先應做到案例的選擇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符合當下的時代特征,比如共享單車,網絡中的表情包,APP帶給我們生活的轉變等等,在內容上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讓學生們有話可說;其次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要具有開放性、簡潔性和可探究性,提出具有深入思考和探究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的思想不局限于課本和學校,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的設置也不易過多,且語句表達間接明了,讓學生能夠一目了然;最后在探究內容的整體設計上,要做到層層遞進,邏輯分明,有利于幫助學生在知識建構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質量。
四、開展相關的法治教育課外活動
單純依靠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不但枯燥無味,而且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在課外的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意義,這才是道德法治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開展一些關于青少年道德法治相關的講座,在講座中通過真實的案例中,讓同學明白在法治的社會中,做一個道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公民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素養,進而從內心深處認同道德于社會、法治于社會起到的重要意義。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法律庭審場景,在課外讓學生組成小組調查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庭審的場景,在實踐演練中讓學生從內心感受法律的嚴肅性,明白法律既限制又保護著每一個公民,讓學生能主動去做一個遵紀守法并且能夠做到懂法用法的人。
五、加強學法指導,優化教學過程
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而科學的學習方法,能讓他們終身受益,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根據相關問題或主題去查詢資料、信息,特別是利用電腦、智能手機等先進的方式去獲得信息,然后整理利用這些信息來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我也時常從報刊、雜志、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充實課文內容,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疑問。我還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號召學生人人爭當主持人,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設計出各自的活動方案,然后評比,擇其優者再在全班積極開展教學活動。活動形式各種多樣,有競賽、小品,還有講座、辯論,小品搶答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各種才能。幫助他們認識到所學知識的實際意義,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總之,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當中,對提高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使德育目標與學科理論有機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的將小組合作學習理論同本學科特色相融合,以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時代性為出發點,設置探究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小組的合理分工、團結協作與教師的引導、促進有效結合,以此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娟.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論[J].教育,2011,(11):212
[2]劉艷.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J]. 教育,201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