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萍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做好對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分析,能夠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帶來積極作用。筆者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在文本中從學生合作分組、布置合作任務、開展合作學習和進行合作評價四個方面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予以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應用
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合作式教學方法,其是新課改所提倡的一種創新性教育方式,做好對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能夠在完成基礎教學目標的同時,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帶來幫助。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得以在小學教育階段應用,合作學習作為典型教學模式,其更是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對合作學習的應用策略予以探討。
一、按照學習能力,進行合作分組
在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作分組,因為對學生的分組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基本要求。在對學生進行分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學習能力差異,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搭配,以確保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合作學習中發揮作用并能夠實現進步。另外,考慮到合作學習過程中,各小組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所以教師在進行分組設計時,也要保證各小組之間學習能力的綜合性,避免出現過大的學習能力偏差,影響合作學習效果。在進行學生分組時,合作學習內容的難度也是影響分組模式的重要原因,如果任務過難則小組成員可稍多,如果任務難度尚可,則建議小組人數在3~5人為最佳。通常情況下,各小組的成員要在基礎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思維敏捷性等方面都有所表現,且能夠體現出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性和幫扶性,由此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合作學習中獲得進步。
二、結合教學目標,布置合作任務
對合作學習任務予以科學布置是開展合作教學模式的第二步驟。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做好對教學目標的研究,因為只有保證教學目標與合作小組學生學習能力的匹配性,才能夠讓合作學習模式得以有效展開。在進行合作任務布置環節中,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對合作任務予以設置,例如在《分數乘法》學習中,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分數乘法的規則,那么教師就可以將其作為合作學習的重點,多布置一些習題,讓學生通過解題訓練,來實現對分數乘法規則的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考慮各小組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證合作任務難度的恰當性,避免合作任務過難影響正常教學進度,也避免合作學習任務過于簡單,而失去合作學習價值。
三、開展合作學習,做好課堂監督
開展合作學習是整個合作學習模式的主要執行階段,在該階段中教師作為課堂監督者,要能夠將課堂還給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幫助他們在相互合作中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當然,教師作為課堂掌控者,其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過程中,并非簡單的將課堂還給學生即可。當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反復的進行巡視,掌握每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程,并對學生在合作學習環節中的表現予以觀察,記錄下學生所表現出的錯誤和閃光點。當學生遇到合作學習困難時,教師要及時的給予幫助,以便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進行。但考慮到合作學習的目標,教師在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時,建議采取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出現關鍵點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學習問題,從而避免教師在合作學習中過多的干預學生的學習行為,影響合作學習的最終效果。
四、進行合作評價,提高教學效果
進行合作學習評價,提高合作學習教學效果是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模式開展的最后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發揮出自己課堂教學指導者、監督者的作用,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行為表現予以評價,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和錯誤,幫助學生歸納和總結合作學習知識內容,由此讓學生能夠更為系統的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在合作學習評價環節中,考慮到小學生的心智水平,教師應先對他們的課堂表現予以肯定和鼓勵,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以婉轉的語言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在合作學習環節中的錯誤加以改正。針對一些表現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重點評價,并將其在合作學習中的閃光點講出來,讓其他同學能夠發現自己與該同學之間的差距,從而產生像他學習和超越他的主動性,為學生在數學學習主動性方面的激發帶來支持。
總結:
綜上所述,做好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能夠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帶來重要支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設計者、執行者與監督者,其一定要發揮出自己對于課堂的主導作用,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幫助來保證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得以順利展開,幫助他們能夠在合作學習中獲得進步和提高,從而在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同時,為合作學習教學地位的落實帶來支持。
參考文獻:
[1]王建梅.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0):184+186
[2]吳希龍.試論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7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