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策略,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基于培養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以及為了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探究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引入和實施。本文分析了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展開生活化探究活動、拓展生活教學范圍、指導應用于生活實踐這幾個方面的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知識、提升能力并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強化學生應用與實踐。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教學實踐
一、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教學氛圍生活化
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打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到小學科學學科的重要性。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般以講授為主,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受。而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體驗和探究,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原理,并強化理論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在學習《生活與技術》相關知識時,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分小組協作,探究身邊金屬生銹、食品發霉的相關現象。設計探究性實驗展開分析,針對金屬生銹設想了“空氣、水、酸”這三個方面的主要原因進行探究,對于食品發霉設想潮濕溫暖的環境下容易導致新鮮事物變壞,由此展開小組探究性實驗,分析生活中的生銹和發霉現象,了解出現相關問題等等原因,并制定針對性的策略解決生銹和發霉問題,以提升生活質量。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道理,激發學生發現科學、探究科學的興趣。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升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的形成科學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和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展開探究活動,促進教學過程生活化
激勵學生自主探究是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目標,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道理,更需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改教學理念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積極鼓勵小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學習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高效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激勵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鼓勵生活化探究學習過程,激勵學生自主參與和探究。例如:在《力與生活》中“摩擦力”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在學習了運動與摩擦力相關理論知識以后,教師布置拓展延伸任務“設計一雙雪天的防滑鞋”。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理論知識,結合生活中的實驗材料,展開應用探究。在學習《生物與環境》一節知識中,教師設計課外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習性。通過分析蝸牛、蚯蚓的生活與環境與習性,激勵學生探究哪些環境最可能發現蝸牛和蚯蚓,從而強化學生學習和探究能力。通過創設一定的探究活動主題,鼓勵學生展開探究活動,促進教學過程生活化,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時空范圍,促進科學教學生活化
課堂是理論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也不能成為限制和束縛學生時空范圍的約束條件。傳統的學科教學多以課堂教學為主,極大的分開了生活與課堂的概念。實際上,生活是知識的主要來源,科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在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應該積極拓展學習時空范圍,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探尋生活的奧秘,找尋生活與理論知識的契合點,從而強化學生知識與能力、方法與技巧。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和課后應用任務來延伸科學探究課堂,根據任務的層次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科學應用型任務;第二、科學專題型任務。例如:對于應用型任務的學習,在《聲與生活》一節課程的學習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不同聲音的作用,對生活中的樂音和噪音相關問題,實施問卷調查,詢問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樂音和噪音,以及噪音的危害和影響等。第二、科學專題型任務,對于《共有的家園》這一章節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專題探討,分析學校周邊的白色污染問題造成的原因、導致的主要問題以及主要解決辦法等。通過專題探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問題,整合知識與方法,利用所學知識,展開實踐探究,促進學生強化環保意識,提升科學素養。
四、指導應用實踐,促進學科應用生活化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標是用于實踐,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方向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應用實踐的指導,促進學生掌握生活化的學科能力。將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完美結合起來,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知識生活化。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過程中。例如:對于《關愛健康》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身體水平、實際時間安排等,制定出“一天運動計劃”、“一天營養食譜”等。并且在制定后,借助表格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自我檢測。促進學生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在《聲與生活》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后,教師鼓勵學生探尋提升生活質量的方法,對于小區居住的汽車噪音、孩子喧鬧的噪音提出改善措施,比如可以通過設置隔音屏障、安裝消聲器、增加植樹造林等方法,有效促進小區人們降低噪音對生活的影響,提升生活質量。由小學科學知識的學習,應用到生活實踐中,促進學科應用的生活化,從而提升教學實效。
總結:為了實現新課改理念下的三維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需要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形成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學過程、教學范圍、教學應用,促進學生將學習的知識與道理應用于生活實際,更好的迎接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構建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有利于轉變傳統教師角色,貼近生活實際,探尋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實驗探究,促進學生培養扎實的知識與能力,形成科學素養,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