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
摘要:新課程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其中,美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學科之一,美術是傳承美術思想、文化、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載體,是啟迪智慧、傳授技能與經驗的重要手段,是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改;教學方法
課改是當下教育的大趨勢,是勢在必行的。在初中美術教育過程中,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讓美術教學適應課改的要求呢?
一、確定美術的重要地位
美術是有別于音樂、語言藝術的一門學科。具有創造性、可視性、靜態性、物質性的一種空間藝術。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在新理念下提出的對未來人才的新要求,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趨勢。我們的學生都將參與世界性的挑戰和競爭,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形成以后可持續發展的學習方式。因此素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重視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共同發展,共同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把學生培養成學習活動的主體和社會未來生活的主人,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二、教學之前先了解學生的心理想法
要想教學得到好的發展,就必須先要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才好針對性的展開教學。有研究表明,“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兒童,由于心理發育的原因,絕大多數人會進入一個被稱之為‘高原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對自己的繪畫自慚形穢,不斷產生抑制情緒,進而喪失了動手作畫的興趣”。這時候,學生對美術作業采取的是一種應付的態度,很少有積極的參與,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甚至不能完成作業,更有極個別學生出現抵觸、厭惡的情緒。作為在教學第一線從事實踐工作的教師或多或少都曾遇到過這類情況。要想改變或者改善這樣的局面,應深入了解學生心理,順應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規律,恢復學生的自信,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三、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
表現性、多樣性和個性化是美術課程最突出的特征。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不應制訂統一的學習標準。學習內容和要求不能缺乏靈活性,把畫種和門類作為教學主線是傳統美術教學的模式,這種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美術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以使教師幫助學生將他們想要展現的事物畫得更好。美術教師要把提高學生學習美術興趣和培養他們審美感受力作為教學的中心目標。充分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審美表現和感受。促進學生個性的良好發展。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氣質和生活環境,他們的藝術傾向和趣味也因此而不同。對于美術的工筆、寫意、厚實和飄逸他們都各有所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藝術個性,切勿以自己的喜好對學生的表現妄加評判。
四、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
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在如今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班級授課制從西方傳人中國已一百多年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表現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視對知識的傳授,主觀上重視教學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的方式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必將引發教師角色的變化,教師將和學生一道打破課堂的寧靜,經常走下講臺、走出教室,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及時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也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素質教育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這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或學生在每個方面平均發展,而是要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據,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美術教師首先應該做一個積極、善意的旁觀者,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總站在他的身邊,或輕輕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或真誠鼓勵使學生充滿自信。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多樣化的發展需要,新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層次、分類別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選擇的課程,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其次,增強課程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多方面能力的發展結合起來;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拓寬學生發展渠道,為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條件。
五、客觀評價學生,堅持以學生為本
真正正確客觀的評價就要在教育心理學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氣質和性格,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關于氣質,在心理學上把人在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的強度與速度等方面的特點,稱作氣質。教育心理學中根據神經系統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三個基本特征可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類型:①多血質型。多血質的學生行為活潑、敏捷,善于適應環境變化;情緒反應迅速,表現明顯,但易變。這類學生一般是班級中的優等生,是能按教師的要求較好完成美術課堂作業的學生。對這類學生一般不對他們做具體的要求,鼓勵他們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給他們更多的想象空間發展其形象思維。②膽汁質型。膽汁質的學生行動迅速,情緒易爆。所以,在評價方式上面,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通過學生的自我展示,自我評價,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學生在角色轉換中揚起自尊、自信的風帆。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創設出自由、平等的活動空間。解放了學生的個性,既實現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寬了獲取知識能力、情感的渠道,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樹立了團隊探索、創新的進取精神,達到了全方位的共識、共享,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
在中學教學中,美術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以此來提高學生感受美、賞析美以及鑒別美的能力,并不是要將所有的學生培養成畫家或者藝術家。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于發育階段,屬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可塑性大,通過美術課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美術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和審美感受能力,以及更好地發展他們追求美以及創造美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所以,初中美術教師要注重美術教學的發展,不要把美術當做“副科”,要不斷的探討新的美術教學方法來適應課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