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儀
摘要:粵劇,是嶺南文化的一大精髓,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兼容并包,穩中求變。本文試以我國首部“互聯網+粵劇”《決戰天策府》為例,對其創作發展歷程進行剖析,從而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提出一點淺見。
關鍵詞:廣東;傳統文化;創新;粵劇;傳承;發展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一大精髓,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發展至今已經有數百年歷史。1956年,粵劇被周恩來總理授予“南國紅豆”的美稱,2009年9月,粵劇繼昆曲成為我國第二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傳統劇種。
相對于其他傳統戲曲劇種,粵劇的特色在于兼容并包,穩中求變。近年來,有感于傳統觀眾老齡化、年輕觀眾“缺席”等市場窘況以及對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的思考,廣東粵劇院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創作思想的指導下,探索性創作了我國首部“互聯網+粵劇”《決戰天策府》。這部粵劇作品是粵劇乃至我國戲曲界與網游跨界合作的首例,筆者以該劇的實際情況為例,以此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一、粵劇《決戰天策府》項目概述
(一)粵劇《決戰天策府》故事梗概。該劇取材自唐代背景的網絡游戲《劍網3》,截取游戲中“安史之亂”時期的一段故事進行改編創作,故事基調積極向上,以年輕人喜愛的網絡游戲為切入點,傳揚俠義豪情、民族氣節。
(二)粵劇《決戰天策府》創作思路。 廣東粵劇院集結廣東本土力量,立足粵劇文化藝術,結合現代網游元素,以互聯網思維創作一部創新型粵劇,力求打造具有廣東特色的文化品牌,通過粵劇與網游的結合,一方面借此打造新人、新戲,凝聚、鍛煉粵劇青年演職人員;另一方面,挖掘、開拓、培養新的受眾群,讓更多原本對粵劇知之甚少的玩家觀眾——尤其是廣東地區20-35歲,具有相當消費能力和自主權,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的受眾群體走進劇場,接觸并感受這一傳統文化,從而將其置換成新一代的粵劇觀眾。
(三)粵劇《決戰天策府》創作形式及其創新點。基于上述目的,為打破常規,在創作團隊、薪酬模式、營銷手段等方面都進行了探索性的創新。
1.創作團隊組建采用劇組制。粵劇《決戰天策府》因應其“網游+粵劇”的特點,須在粵劇“戲曲性”及游戲“還原度”①兩方面取得平衡。因此,廣東粵劇院打破常規,首次針對該劇組建劇組,以劇院內中青年藝術人員為主體,形成相對獨立的創作部門,聯手國內不同藝術領域的精英共同創作。
2.創作人員薪酬必須體現市場價值。與其劇組制的組合形式相匹配,粵劇《決戰天策府》在創作人員薪酬方面也進行了全新探索,采取“專項資金進行分配”及“效益與經費分配相掛鉤”兩種分配相結合的方式。
3.營銷模式與“互聯網思維”緊密結合。粵劇《決戰天策府》以粵劇年輕化、粵劇都市化為總體定位,以“走市場”為主要運作方向,力求打造一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具有自主生存能力的劇目。在營銷模式上,該劇也在以往粵劇營銷的基礎上進行了相當大膽的探索,同時也讓互聯網與傳統表演藝術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探索新的發展生態。
二、粵劇《決戰天策府》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一)粵劇《決戰天策府》的社會效益。粵劇《決戰天策府》力求吸引新一批觀眾關注粵劇、支持粵劇,至今已在廣東廣州、珠海、佛山,廣西南寧,上海等地演出,在廣州海心沙、上海世博園等地標隆重獻演,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及省文化廳等領導都曾到場觀看了演出,并對此給予充分肯定。
同時,該劇受到新華網、人民網、騰訊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南方日報》、《文匯報》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并引起各界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密切關注和思考。
(二)粵劇《決戰天策府》的經濟效益。作為一部以“走市場”為主要走向的粵劇作品,該劇自立項以來,以全劇及片段共演出超過40場次,一直貫徹“全售票、無贈票”模式(均價335元/張)。2016年4月,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的“‘演藝北京博覽會”上,《決戰天策府》更一舉奪得“2015年中國傳統戲曲票房/新創傳統戲曲票房”雙項第一。
三、粵劇《決戰天策府》的文化意義
“創新是文化的靈魂”.該劇立足粵劇傳統,根據市場需要,與廣東本土的網游“熱門IP”合作融合,通過創新性的手段,打造出既符合和諧、愛國等主流價值取向,又獲得可觀市場效益的作品,其創作的思路及成效,與黨對文藝工作的要求相呼應,具有一定文化意義。
(一)善于換位思考,尊重群眾,用合適的方式傳播好故事、好思想。該劇故事主題,與傳統戲曲一致,講求保家衛國、警惡懲奸,但它通過對受眾的清晰定位,將網游中對家國情懷的敘述“無縫對接”到戲曲舞臺上來,讓“高大上”的主題通過年輕觀眾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從而吸引游戲玩家接觸粵劇這一傳統文化。
(二)結合地域優勢強強聯合,充分利用各種手段發展傳統文化優勢。該劇的推行主力是廣東粵劇院與金山軟件公司西山居工作室這兩大廣東本土機構。無論是從地緣還是藝術文化背景的同源上,以本土力量強強聯合,都相當切實可行。此外,該劇集結廣東各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全方位對舞臺表演進行攻堅突破,才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藝術效果。
(三)廣開思路,注重營銷,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粵劇乃至眾多傳統文化行業往往都有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定式思維,在作品的宣傳營銷方面尤其存在短板。《決戰天策府》在這方面有針對性地作出嘗試,根據目標受眾的特點,通過不同渠道的營銷方式、不同門類的文創產品開發以及有別以往的宣傳渠道和手段,一定程度上對行業內現存的問題進行了填充,從而使劇作更好地體現其市場價值,將現有的文化資源逐步轉化為文化生產力。
(四)自力更生,注重對藝術人員的激勵和開發。該劇探索性地引入劇組制和不同以往的分成模式,有效激勵藝術人員自主自覺投身創作,雖然目前只是第一步,但其成效確是切實可見的。
四、結束語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是我們的根基和靈魂。面對新時代、新挑戰,傳統文化只有充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才能更好地加強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迎來更美好燦爛的明天。
注釋:①游戲“還原度”即如何在舞臺上重現游戲角色,使身為游戲玩家的觀眾產生認同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EB],新華網,2014年10月14日。
[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新華網,2014年10月15日。
[3]《2016中國演藝產業指南》[R],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2016年。
[4]賴伯疆,《中國戲劇史廣東卷》[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5]王岳川,《發現東方與人文知識分子立場》[N],《文藝報》, 200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