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艷飛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依法治國是人民安定生活的保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做好各領域民生工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使我們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新時期;共產黨;信念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充滿深情、質樸真誠的話語,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追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愛民情懷,深深地打動和溫暖了13億多中國人的心。這句話,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同志的諄諄告誡,也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我們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黨的全部使命和責任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才能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一、依法治國是人民安定生活的保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得讓人民有安全感。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或者主張治理國家。依法治國,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生活的更有“安全感”。讓人民群眾有安全感得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1.科學立法。法律,既是一種人文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科學立法,是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和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需求,既是嚴格執法的標準,又是公正司法的監督,還是全民守法的督促。只有堅持科學立法,人民群眾才能自覺自愿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2.嚴格執法。嚴格執法,一方面是要求秉公執法、嚴肅執法,真正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另一方面就要求執法人員必須盡職盡責,對違法行為勇于糾正并依法處罰,不搞態度執法、關系執法和人情執法,讓廣大人民切實感受到有法可依、執法嚴明、違法必究的正能量,從而增加追求更好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公正司法。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求司法機關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公平公正的司法環境,能夠為每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乃至整個社會帶來極大的安全感,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穩定。
4.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重點。法律是讓人來遵守的。執法人員守法,才能在法律的框架下嚴格執法,為社會帶來公平正義;其他民眾守法,才能保護法律的尊嚴,保持法律威懾,為人民群眾營造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才能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發揮最有效地作用。
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得讓人民群眾生活在碧水藍天舒適和諧美麗的大自然中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但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不僅是我國,全球也面臨著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巨大的生態問題,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黨明確指出,要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1.要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十三五”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例如補貼政策推動新能源車市場發展。中央環境環保督查組開展全國范圍巡視,發揮巡查利劍作用,深入尋找環保問題。廣泛開展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環境日宣傳活動等,人民群眾環保意識顯著增強,綠色出行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新常態,共享單車、共享汽車逐漸普及。
2.要全力推進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治水十條”、“治霾十條”,以鐵腕治霾、鐵拳治水的堅硬態度打好生態文明建設這場大仗。
3.要大幅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產業不斷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山川,不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得“靠山要養山、靠水要養水”,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
三、統籌做好各領域民生工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特別要在社會建設領域全面體現出來,落到實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緊緊抓在手上,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在統籌推進教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方面都作出深刻論述和全面部署,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
1.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這個問題不抓緊解決,不僅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要抓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要堅持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落實共享發展理念,既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還要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
2.努力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十三億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特別是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貧困地區辦學經費,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要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證貧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要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選拔水平,適應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要加強對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3.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障可持續性出發,盡快提出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舉措。要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水平,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確保到二〇二〇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實行應保盡保。
4.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對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衛生與健康服務寄予更高期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的方針是: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不能走全盤市場化、商業化的路子。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要抓好全民醫保制度建設,加快推動城鄉基本醫保整合,滿足群眾合理的異地就醫需求。要把中醫藥寶庫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要從多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忘初心,不斷奮進,才能使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堅如磐石、使我們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聞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N].人民日報 ,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