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
摘要:學前教育階段是啟發心靈成長以及智力的關鍵階段,其教育存在特殊規律性,教育的方式更傾向于寓教于樂而非傳統形式化、格式化的教學模式。由于學前教育階段所學知識并非系統性知識,因此將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對于培養高素質幼兒以及其綜合素養作用明顯。本文以目前少數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設置為切入點,研究了目前音樂課堂設定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改革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少數民族;音樂課程
我國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屬于寶貴的精神財富。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文化的發展將對幼兒的音樂素養以及人文素養培養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少數民族地區在音樂課程中加入更具特色性的教學內容更能夠體現出學前教育的文化價值取向以及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歷史性、民族性與文化性[1]。
一、學前教育課程設置問題所在
(一)教學方式問題
一些音樂教師在教學行為以及思想上仍延續著傳統化、模式化狀態,對幼兒的創造力發揮產生了明顯限制。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課堂往往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習固定的內容,卻忽視了少數民族其本身所蘊含的民族特色性以及在音樂方面的特點,忽視了幼兒實際音樂涵養培養[2]。在教學方式上缺乏自由活動的空間與條件,導致幼兒的音樂思維受到一定程度禁錮,教學成為了公式化狀態,幼兒的創造力無法充分體現在民族音樂范圍之中。
(二)教學內容問題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多種多樣,少數民族必須融合自身的發展特色、民族特色、人文交流、文化傳承等多種元素,讓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化。一方面能夠讓幼兒通過自己所熟悉的少數民族音樂對課堂更容易投入,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兒從小接受本民族特色的音樂課程,達到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效果。但不少教師卻忽視了少數民族歌舞所涵蓋的生本資源,教學活動、教學狀態呆板,無法提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問題
學前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幼兒能夠將自己的體驗與情感大膽表現,在各項藝術活動中以自己的喜好方式來完成。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注重對幼兒的美學感受以及表現力培養。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少音樂課程淪為了簡單的唱唱跳跳活動環節,老師將教學重點放在了歌唱技能的訓練上,而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以及心靈的培養[3]。換言之,音樂課程呈現出更偏向傳授知識技能的狀態,忽視了音樂審美養成。
(四)教學評價問題
教學評價能夠幫助音樂課堂教師了解幼兒在各項音樂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所在。目前音樂課堂提倡多元化評價模式,通過相互評價、師生評價等方式避免評價單一化[4]。根據目前評價模式而言,評價內容更多傾向于教師音樂技能水平以及音樂素養,較少涉及到學生對調查的參與。在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方面較為淺薄。評價手段的單一性讓教師更注重幼兒對課堂內容是否能夠記憶,而非音樂素養是否有所提升。
二、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優化策略
(一)改善課程體系
現階段我國課程管理機制實行的是中央、地方、學校三體模式,傳統的中央集中管理逐漸被摒棄,不同的本土資源以及教育機構得到了更多的主動權。對于少數民族地區而言,音樂課堂在教學內容方式上的設定可更傾向于民族文化特色的融合,在對比不同民族作品的基礎上選擇更具適應性的音樂文化。在此方面,校方以及教育部門應處理好園本課程、地方課程以及國家課程之間的比例,讓課程體系不斷優化,將優秀的民族音樂深入至幼兒心中,讓民族文化得以扎根。堅持現代與傳統的融合、本土與多元的融合,以豐富的民間舞蹈、公益、音樂、歌謠、故事等讓音樂課程豐富多彩。
(二)優化課堂目標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課程設定相對于漢族而言更多融入了該民族的特色,因此在音樂課堂目標設定方面應有所偏向,注重幼兒的整體性發展以及教育內容的民族性特色。教學目標不僅在于民族音樂的發展、延續與傳承,還需要在西方音樂文化霸權的背景下,讓民族文化被充分的了解,展現幼兒的音樂素養以及音樂能力、鑒賞能力等。在目標制定上考慮到幼兒的節奏感旋律感、審美能力等,而不是單純的以會唱會跳為唯一標準。
(三)創新教育方法
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必須在教學方式上不斷創新化,以現代化教學理念、目標為出發點,摒棄傳統一言堂的教學狀態。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化、多樣化,講究即興、體驗、合作、探究等多種教育手段,讓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氛圍。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讓幼兒更容易感知音樂的魅力,從而對民族文化產生更深層次的認同感。在教學方式確定上,文化活動應以激發幼兒參與性為主,體會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強調合作與探究性學習。教師應尊重幼兒對音樂的感知,構建共同成長、相互啟發的學習狀態。
(四)完善評價標準
學前教育階段的音樂評價標準不應過度受到公立教育以及社會思潮的不良影響而導致標準過于功利化、表現化、表面化。教師與教學機構均應在評價管理方面更新理念,更重視教育的過程而非最終結果,讓評價更具創新性、全面性、過程性、多元性、發展性,更強調對幼兒音樂潛能的發現、鼓勵與支持,而不是通過單一的分數對幼兒的階段性學習直接總結。評價應起到對幼兒的鼓勵以及促進自信心發展的效果,重視幼兒的社會性、價值觀、情感態度的培養與熏陶,鍛造其人格品質以及內在修養,促使幼兒在人格、道德、技能、情感、認知等方面全面發展。
結束語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的設定上應充分融合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色性,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讓幼兒能夠更自然地接受多元化音樂教育內容,提升音樂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杜涓. 少數民族樂舞元素融入學前專業師資職前音樂課程教學的策略探究——以楚雄師范學院為例[J]. 黃河之聲,2017(17):41-42
[2]郭彥華. 在教育中傳承——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與學前教育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接初探[J]. 音樂時空,2015(19):69-70
[3]徐東昆,王穎. 新疆雙語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改革——立足于新疆本土音樂文化的樂感訓練[J]. 大眾文藝,2014(10):235
[4]趙曉偉. 西藏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開設思考——以西藏大學為例[J]. 西藏教育,2018(0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