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科 安育春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更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要手段。對語文教學內容以“雙本課堂”教學思想為指導進行課堂整合,開展策略性教學實踐是一個既相對復雜又極具課堂價值的問題。整合性地開展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堂更加貼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學科基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彰顯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課堂價值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更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必要手段。語文教學內容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內容,學好語文基礎知識對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意義重大,應該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與關注。如何有效、科學、合理地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進行取舍和整合成為課堂教學值得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是在“雙本課堂”教學思想指導下開展的有效教學活動。前提是以學生的“學”為本,奠定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更要以“生”的成長為本,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這一目標,在“雙本課題”教學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才能夠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好的語境資源與語文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整合語文教學內容,為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學科基礎。
小學語文知識是學生進行深入學習的基礎。通過“雙本課堂”教學,構建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高效課堂教學實施策略,把握“學本”為基,“生本”為根的“雙本課堂”教學內在本質,建立“雙本課堂”教學的支撐理論,在落實語文知識教育理念和教學過程中實施策略性教學實踐,可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作為母語知識的教學,對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選取與組織對小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經過整合的語文教學內容會更具學科特色,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方面更具借鑒價值和促進作用。首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在語文課堂授課中加入創新的學科元素,不僅會使教學內容更豐富和更具多元化的生活特色,還可以滿足小學生“用我筆寫我心”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其次,使教學內容更加完善,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化的語文知識,還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訴求,體現語文表詞達意的工具功能,提高實際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這些既是以師生合作學習為中心的“學本課堂”(中國教科院韓立福語)對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創新與促進,更是基于學習的、為學生發展奠基的“生本課堂”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自身發展提供的成長動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可改變以往課本的單一形式,通過互動、問答和競技等環節鍛煉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應用能力。這樣通過科學地組織和選取語文教學內容,整合性地開展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堂更加貼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這一學習過程是以師生合作學習為中心的“學本課堂”,主要關注學習方法的變革,并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生本課堂”,通過關注學生發展的質量,聚焦于核心素養下學生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學科基礎。
二、開展策略性課堂教學實踐,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1.以課本為基礎,體現語文特色——達成特色性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應當以課本為基礎,將課本中的課文作為教學的基石。還要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舉一反三的練習,為學生延伸一部分課外的知識點,深入講解知識內涵。這就要求教師深入解讀文本,即教材。對教學文本不熟悉的教師必然不會準確把握教學內容,一旦脫離文本就會變得盲目和不系統。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越深入,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獲得的知識就更具創新性和延展性。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文本進行教學內容、方法與學法的選擇。例如,對于文章的閱讀更注重文體之間的差異性,在文學閱讀中要注重情感的變化,讓學生的心靈觸角與文本有深度的結合與滲透,才能體現出教師深入解讀文本的實際價值,才能夠進行成功有效的語文情感教學。此外,對于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與組織,應當突出語文這一學科的特點,把語文學科的特有屬性滲入語文教學之中,體現語文的語言與文字魅力。語文的根基是語言,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當首先考慮語言的內容特點,考慮詞語的特色教學。一篇文章教師如何進行語言教學,對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整合時應該抓住學本教育,彰顯語文的學科特點,即語言的有效學習和實踐應用。
2.創新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實現創新性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受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影響,常會出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由于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的缺失,教學預期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巨大落差。這樣的現象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未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在進行實際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期望,選出符合學生學習要求的內容。例如,在學習《小橋流水人家》這一篇文章時,作者花費了很大筆墨描繪家鄉垂柳的姿態。若教師在授課時只是呈現柳樹所象征的離愁別緒,就會使小學生覺得晦澀難懂。這就需要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引導學生。教師可以說:“讀著讀著,你好像看到柳樹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學生就會想象,然后回答:“姑娘。”在這種語境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想象出的柳樹形象進行語言描繪。這樣,學生們表達的愿望就會變得強烈。學生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大腦中產生的語文元素會與課文語境產生共鳴。最后,教師再將有家難回的作者故事滲透其中,學生就會自然理解其中的種種愁思。小學生都具有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內容與形式。可以采用搶答、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自然就會有學習動力,這就要充分關注“生本”的潛能開發,讓學生有學習的需求。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滿足學習需求和情感體驗,開展有效的語文學習。
3.遵循學習目標,實現有效教學——完成有效性教學策略。
有效的教學內容必然是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與學習目標具有一致性。例如,在學習《青松》這首詩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小學生的理解有限,不會具有很深的感悟。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學目標的要求就是讀懂詩的意思并且感受詩的節奏意境。如其他一些深層次的內容并不需要小學生理解和弄懂,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習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另外,為了讓教學內容更符合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首先將教學內容集中起來,遵循少而精的原則進行教學內容的有序組織。其次,應該將課文的語言學習與人文熏陶相結合進行教學,通過賞析學習語言而有效體會文本內涵。最后,應該實現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互動,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再在實際教學中不斷調整,使教學內容與目標更加契合。新課程標準是科學選擇教學內容的有效標尺,緊跟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會使語文教學更加規范、合理,從而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此外,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還應當完成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即運用語言傳遞信息,主要通過閱讀與寫作的教學實現。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學習它表達了什么,更要學習它是如何進行表達的。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與練習,才能實現語言傳遞信息的目標,完成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4.凝聚教學精華,體現教學價值——實現價值性教學策略。
教學內容指向教學目標并服務于教學目標,對于眾多教學內容,教師要進行選擇和取舍,挑取其中的精華,將課文中值得學習的內容篩選出來,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例如,學習《小露珠》時,其中有很多詞語,若學生全部學習則負擔很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容易讀錯的、帶有色彩的及表示漸變的詞語分為三組進行教學:第一組是“數不盡”、“樂曲”;第二組是“金黃的向日葵”、“紫紅的喇叭花”;第三組是“越來越輕”、“越來越亮”。這樣的組合層次清楚,讓學生學起來更有效率,教學更有質量。此外,語文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任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是課堂,高效益的課堂建設源于課堂教學目標的恰當定位、課堂結構與課堂教學策略的建設和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其文章的價值導向是否符合學生的情感需要,是否符合時代背景和道德準則的要求。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篩選上要選擇健康的、積極的文章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以此引導學生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學生日后形成明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
5.關注學科互補,加強思維培養——展現思維能力性教學策略。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發展基礎,對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促進性,語言文字在這一過程中如同靈魂般起著統率作用,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直接體現,良好的語文素養對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也有很大幫助。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與選擇時應該盡量考慮到學科之間的聯系與互補,加強學科知識間的聯系。例如,學習《火燒云》時,其中就涉及了一些自然現象,教師可以根據文中的描寫為學生普及一些自然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具思維含量,對學生的語言思維具有一定的培養作用,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語文是思維與語言的統一體,沒有了語言,思維就將混亂;沒有了思維,語言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從目前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教學很少讓學生感到思維的訓練與拓展,語文教學中思維的缺失極為嚴重,小學教師應該將更具思維含量的教學內容作為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體現語文學思維創造性的特點。例如,在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時,可以讓學生就其中兩處對老人的描寫進行拓展思考,通過學生主動性的探討和比較得出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第一次的描寫是昏暗中突出老人的衣著,而第二次在星光下的描寫則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感情。這樣的思考和賞析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著力解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理念與課堂教學結構深度融合的問題,并在高效課堂建設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6 . 增加課堂互動,注重現場生成——實現生成性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改變以往單純的傳遞與接受的教學方法,注重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追求教學的現場化和情景化,在師生互動中加深學生對語文元素的印象,生成新的課堂教學資源。例如在學習《路旁的橡樹》時,有一位學生提出工程師和工人之間發生了“沖突”,教師隨即改變設定好的內容,根據學生的想法進行探討,讓學生討論二者之間是否發生了“沖突”。當最后學生們發現并沒有沖突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搜尋文章中真正的“沖突”,即筑路計劃與橡樹之間的“沖突”,讓學生研究最后這一“沖突”到底是如何解決的,并談談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通過互動與生成,讓學生把文本元素中所流露出來的知識、情感和過程學習有一個統一而協調的思維感受。課堂是動態的、變化的、有生成性的,教師應該根據課堂的變化調整授課內容,注重現場語文資源的生成與共享,這樣才會使教學內容更具合理化和科學性。
總之,語文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整合,開展策略性教學實踐是一個相對復雜而又極具課堂價值的問題。在“雙本課題”教學為指導的以“學本課堂”為基礎的、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改革中,著力于學生發展的立德樹人目標,是把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改革中的落實與深度融合,可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彰顯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玉玲.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把握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3):60-61.
[2]韓興鳳.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漫談[J].考試周刊,2012(36):16-17.
[3]夏家紅.訓練寫作技能,提高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J].時代教育,2013(10):230.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雙本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編號:GS[2017]GHB293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