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劉艷艷
摘 要:西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要開展各級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發教材貼近學生心理實際問題;重視促使班主任成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評價激勵策略,最終確保西藏地區的中小學生都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做一個勇于挑戰自己,重視民族團結的人。本文分析了西藏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總結了西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實施過程,提出了西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關鍵詞:西藏;中小學;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西藏地區一直以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打造“和諧校園,和諧發展”為目標開展相應的促進民族團結的心理輔導活動,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收獲了很多經驗,下面就針對具體做法與各位同仁共享。
一、 西藏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 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特殊需求
西藏牧民高中生在地域、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造成一些西藏牧民高中生既渴望交往又不善交往或不愿意交往的心理特點,他們強烈要求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尊重,但他們與人溝通欲望不強烈,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薄弱,造成自我封閉心理的產生。也就是說,西藏牧民高中生渴望得到關愛但是又不愿意講這種情緒主動表現出來,融合成為不愿意融入班級集體的觀念和行為。
2. 民族自尊感帶來的特殊心理
西藏牧民高中生的文化背景與漢族學生不同,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文化與漢文化也有交融,但是目前西藏學生往往不會很快理解這種文化的融合性,他們民族觀念強,心理較為敏感。其實這種民族認同感有正面反應,主要表現在能夠對本民族有歸屬感,行動時能夠更好地考慮到民族發展的問題,進而努力學習。但同時,過強的民族認同感使得西藏牧民學生會過分強調本民族的文化,把自身作為“群體”的組成部分來思考、行動時,會從“民族”當中將自己抽離出來,卻是集體認同,使得在校內容易行為極端。
二、 西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實施過程
1. 發現問題
只有及時發現問題,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對班級內的學生特別是藏族學生要善于觀察,一旦發現不平常的表現就要聯系家長,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平時每個學期要進行一次心理問題調查問卷,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態。
2. 探究原因
探究原因才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根本之道,否則急病亂投醫是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當前,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危險年齡”,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打破了心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工作必須要認真分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應該從源頭方面進行控制。
3. 制定目標
對于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必須要制定長期的心理干預計劃,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出現反復,因此教師必須要制定出較為詳細的干預目標。(1)總體目標。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2)近期目標。近期目標的制定重點要解決學生需要解決的迫切性心理問題。例如:厭學、憤恨等心理,并找出合理的方法與求助者進行適當的溝通。(3)遠期目標。遠期目標的制定要更具有規劃性,要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總之,針對西藏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指定的目標就是要利用現代心理科學的成果,針對學生心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或矛盾,使其處于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思維靈活、愛憎分明、舉止適度的這樣一種有利于正常成長的態勢之中,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4. 方法綜合
對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干預,應該選擇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化地干預。例如:心理健康課程引導、同伴互助引導、運動控制療法、活動體驗法、自我調控法、家長心理互動等都可以開展,并根據學生心理狀況的嚴重程度進行近期和長期的不同化方法規劃設計。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法的作用指教育法內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現,是其內在功能作用于教育實踐所引起的實際效應,通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能夠保證將心理問題求助者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避免出現不良心理引發的一系列教育失敗現象。
案例:“帕巴拉格列朗杰”的心理健康輔導
本次案例研究選取的求助人為“帕巴拉格列朗杰”,年齡12歲,某初中一年級,藏族,男生,無家族疾病史,主要問題是:厭學,并有棄學傾向。
1. 求助人的表現
剛入學時性格活潑開朗,小學階段成績優秀。但是入校一段時間后與漢族學生特別容易起沖突,一點小事就爭吵,甚至動手。通過與其母親的談話得知:回家后不愿意與父母溝通,甚至不想繼續上學,有棄學的心理表現,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甚至表明一學習就會頭痛。
2. 制定目標
近期目標:走入學生心理,了解更為深層次的厭學原因;
遠期目標:讓學生融入班集體,彰顯積極向上的一面,努力學習,提高成績。
3. 解決方法
(1)經常性談話。每周進行1-2次心理談話輔導,爭取孩子的信任,了解內心。通過傾訴了解到該名學生不適應突然改變的學習環境,特別是面對漢族學生的時候總是感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因為初中知識點較多,很多漢族學生成績很好,自己小學成績優秀但是到了初中有所落后,內心更是不甘心。在這種不甘心的情況下,一些極小的事情他都認為是對自己的嘲諷與攻擊,為了保護自己,他就做出了更為激烈的反應。
(2)活動型治療。每周組織1-2次彰顯藏族優勢的文體娛樂活動,體育類活動內容包括:射箭、馬術等。文娛類活動包括:藏族舞蹈表演、藏族歌曲表演等。通過活動讓藏族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保護,重塑自信心。
(3)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健康課程針對“自尊與自卑”進行了心理學的探討,讓該名學生明白過度的自尊其實是因為自卑,而要戰勝自卑需要自己有強大的心理支撐,生活與學習的目標就是最大的支撐,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夠重新認識世界,為父母掙得榮譽,退縮是最讓人看不起的。主要開展形式包括辯論、演講和名人案例分析。
(4)班主任關注。聯系班主任老師在日常學習活動中給予心理暗示,提示他是一名優秀的學生,并在小組分配上盡可能地安排有親和力的學生,給予心理幫扶和指導。
4. 案例分析:通過為期一個學期的心理干預,該名學生的厭學情緒完全轉變,恢復了健康積極的心理表現,同時學習成績上升,自信心樹立了與漢族學生的關系也得到了徹底的改變。但是心理轉變是長期的過程,后期的心理關注還需要注意,課堂表現也要做出詳細記錄,便于及早發現問題,及早進行再次的心理干預。
三、 西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 開展各級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西藏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要重視利用各級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行動與訓練讓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內心。可以開展的活動形式包括:
(1)心理問題的沙龍談話。談話活動要自由,教師雖然參與其中,但是更多的是傾聽。
(2)校園心理劇編排表演。心理劇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來編排表演,讓學生看到解開心扉之后的表現。
(3)藏族文藝節目展示。藏族同學往往擅長歌舞,教師要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同時要鼓勵他們表演和傳授,形成同學之間的融洽相處。
(4)藏族文化故事創新。聽藏族同學講民族文化故事,或者是聘請當地有文化的牧民來講文化故事,讓藏族文化背景深入學生的內心,形成民族自豪感,而不是獨立的孤僻感受。
(5)談理想、談感恩的演講活動。演講活動可以經常開展,利用早自習或者是預備操的時間,每次十分鐘,輪流開始就可以,“我的獨特印記”、“我的身體變化”、“我的經歷”、“我的煩惱”、“我的優勢和特長”等都是可以選擇的演講題目。也可以組織大型演講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6)正能量相關辯論活動。辯論會可以組織藏語專場,這樣能夠避免藏族學生語言差異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自卑問題。
(7)家校大聯歡。組織藏族家庭共同參與家校聯合活動,讓學生與家長共同行動,感受家庭的溫暖,感受漢族同胞對藏族文化的尊敬。
(8)運動療法。體育運動對于糾正心理問題來講至關重要,選擇一些體育運動中心,通過體力運動來使得求助者有心理滿足感,進而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而且體育運動的成功能夠帶給求助者自信心。組織藏族同學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包括:藏族賽馬,長跑、短跑及快馬折腰、迅跑中拔旗、撿哈達、揮刀斬旗桿、馬上打靶射擊等。登山可以組織全體同學參與。大象拔河,雙方用頸部的力量拖動布帶奮力向前爬。抱石頭,比賽者將石頭捧起,從腋下移到背上,然后按規定范圍抱石頭走。射箭秀,參加比賽的選手,每人射兩箭,一箭射中獻哈達一條,兩箭都射中則獻哈達兩條。體育干預強度要逐步提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分。
2. 開發教材貼近學生心理實際問題
藏區的心理健康教材開發要貼近教學實際,貼近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特點,因此應該嘗試創設校本教材,結合當前藏族學生網絡成癮、抑郁、暴力甚至自殺等現象設立教材,并甄選案例,形成教育格局。按照“主題——模塊”的結構思想來組織,能夠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發展性心理輔導取向,將課程的內容與要求歸納為若干個專題,各專題包含若干主題模塊,同一專題中的主題模塊反映了專題的不同角度或側面。在教材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多設計訓練的內容,體現心理訓練,心理學知識學習與心理輔導的有機結合。這里的結合是以心理訓練為主,心理學知識學習和心理輔導為輔。
3. 促使班主任成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
班主任接觸中小學生的機會更多,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必須成為主力軍。首先,要對班主任進行相應的心理教育培訓。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促進全體學校教師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保證班主任偶爾與本校心理教師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教育學生的問題。其次,班主任要針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學習相關的教科研理論知識,重點學習并領會《西藏中小學心理健康綱要》。同時,經常組織研討活動,主要指針對研究重點、難點進行研討,或舉行觀摩課進行研究,或收集資料進行交流等活動。
4. 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評價激勵策略
心理來源于意識,而意識是來自于思想,思想受外界思想的影響從而改變了意識的潛意識,心理就會產生不同情緒,再傳遞到大腦分析表現出來。那么,心理受外界思想的影響效果如何,傳遞給大腦后是否有積極的作用影響,就需要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評價活動。首先,心理評價活動要真實可信。為了研究心理活動影響效果,應該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評價,目前廣泛采用的是HAMD和HAMA調查方法,HAMD和HAMA分別代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和漢密爾頓生活滿意程度,這兩種廣泛采用與醫學治療的評價量表,內容較為容易理解,學生完成評價也較為簡單,數據的統計也比其他醫學評估內容更為容易,教師便于操作,這樣能夠針對厭學、焦慮、抑郁等情況作出很好的測試。而根據測試結果心理輔導教師應該進行心理評估,計劃下一步的心理輔導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家長的訪談等活動綜合評估學生的心理表現與糾正效果。對于有特殊心理問題的學生,這些心理評價活動可以周期性的開展,第一次了解具體的表現;第二次觀察心理干預中期的效果;第三次,根據第二次的表現情況做出干預調整后,觀察最終的心理情況。如此周密的評價能夠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嚴密的監控下得到根本的解決。其次,心理評價活動要有激勵措施。任何評價活動都不可能將結果完全地公布給學生,善意的隱瞞是為了學生能夠積極性,保持評價結果的激勵作用。教師可以開展學期末評選出“積極向上之星”和“和諧共處之星”的活動。這樣教師通過評價進行激勵,讓學生形成長期的人際關系良好狀態,并以個人魅力形成良好的感染力。還需要注意的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的評價應該注重情感投入,用充滿真情的激勵語言,熱情地給予褒獎。
綜上所述,西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要開展各級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發教材貼近學生心理實際問題;重視促使班主任成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開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評價激勵策略,最終確保西藏地區的中小學生都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做一個勇于挑戰自己,重視民族團結的人。
參考文獻:
[1]張國璽.西藏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J].《西藏教育》,2005(10).
[2]何花.西藏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12).
作者簡介:馬濤,劉艷艷,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藏自治區拉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