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格樂 席鎖柱
摘 要:環衛工人作為城市社會不可缺少的勞動群體,常被視為城市的底層人群。他們生活于城市社會的邊緣,往往會被人們所忽視。這就造成部分環衛工人自我歸屬感的缺失。文中在分析環衛工生存狀況的基礎上,從心理、經濟、社會、權益等方面具體分析了環衛工的社會支持的缺失,并探討環衛工社會支持網絡缺失的原因,為了改變環衛工弱勢地位,必須構建環衛工社會支持網絡。
關鍵詞:環衛工;社會支持;缺失;構建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098-03
當今社會,環衛工人是城市社會不可缺少的勞動群體之一。他們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隨著構建社會主義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不斷推進,城市的環境衛生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對于環衛工而言,他們的作用和責任也越來越重大。然而他們卻不能享受到與貢獻對等的尊重和權益,常被視為城市的底層人群,游離于城市生活的邊緣,并造成一些環衛工人自我歸屬感低。探索環衛工的社會支持的缺失,通過社會支持的視角分析環衛工心理弱勢、經濟弱勢、社會弱勢、權益弱勢等。并針對環衛工的需求構建相應的社會支持網絡體系,提高環衛工的弱勢地位。本文將結合呼和浩特市環衛工生活和工作現狀調查的相關情況予以考察。
一、體制性邊緣人:環衛工的生存狀況
此次實地調查,主要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共發放了105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調查問卷102份;調查對象中,男占35.34%,女占61.66%;年齡結構40-50歲占9.8%,50-60歲占58.8%,60-70歲占31.4%;戶籍所在地方面,其他盟市城市占33.3%,其他盟市農村占48.2%,呼和浩特市郊區占10.7%,呼和浩特市城區占7.8%;來呼和浩特市居住年限,5年以下占10.8%,6-8年占20.6%,9-12年占47%,12年以上占21.6%;文化程度方面,小學以下占61.76%,初中占35%,高中、高職、中專占3.24%;環衛工居住情況,和老伴一起住占66%,和兒女一起住占31%,獨自居住占3%;環衛工居住地方面,自己租房子占67%,廉租房占19%,自己買房占14%;收入來源方面,工資占89%,兒女占10%,收廢品占1%。
二、環衛工弱勢地位:社會支持的視角
社會支持應該界定為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支援,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關系。社會支持既涉及家庭內外的供養關系,也涉及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支持與幫助。
環衛工的社會生存狀況,可以表現為心理、經濟、社會和權益方面都缺少社會支持,它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其社會弱勢地位。要想改變他們的弱勢地位,可以從社會支持的視角去解讀。
(一)心理弱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中就提到人的一生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從低到高的金字塔型,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尊重需求→自我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邊緣弱勢群體的他們在工作中承受比別人重的體力勞動,更要承受不被尊重。但他們也對美好生活有需要。
(二)經濟弱勢
收入來源方面,呼和浩特市環衛工一個月工資大概在1 600—1 700元之間,各個城區之間略有不等。從環衛工現狀可知,36%的環衛工是靠自己和老伴兒相依為命,他們的收入來源單一、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工資低,這導致環衛工沒有得到與勞動相等的報酬。據訪談得知,環衛工沒有時間去做其他的工作,環衛工們因為年齡的限制,其他工作單位不接受他們;環衛工因生理條件的影響再加上工作時間長,環衛工工作量大而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扛不住。生活支出方面,其生活支出有衣、食、住、行、教育、娛樂、醫療等方面,而一個月的生活支出大概在1 200—2 000元。從環衛工戶籍所在地的情況明顯地看出80%都來自其他盟市地區;同時他們都是老年人隨時可能突發腦梗塞、心絞痛、哮喘病、急性腹痛之類的病痛,因部分地區的環衛工只有意外保險,其他醫療保險、五險一金、養老保險等沒有,導致環衛工醫療費用也成了生活支出的一大部分,所以他們的生活支出大部分花在居住方面。從居住情況可以看出經濟困難對他們來講是生活的關鍵。其中有70%的環衛工還在租房子住。租賃好一點的房子一個月的費用在600—1 200元,其他的則花在飲食、穿著、交通、兒女的教育、醫療等上。
(三)社會弱勢
他們的生活圈、朋友圈很小,他們生活的生態系統很簡單。通過調查也了解到環衛工的社會交往情況。第一,環衛工與家人(配偶、兒女)之間。據調查顯示97%的環衛工是與老伴兒和兒女生活在一起的,互相之間的關系很緊密,他們是血緣關系。第二,環衛工與朋友、老鄉之間。從外地來呼市當環衛工的人員大部分是因為老鄉和朋友的介紹,他們之間有著地緣關系。第三,環衛工與環衛工之間。他們是通過業緣認識的,所以大部分交流都是工作的事情。第四,環衛工與市民之間。環衛工與市民之間缺乏交流。
(四)權益弱勢
1.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首先,他們的工作種類分為駕駛垃圾車運輸工、外勤掃街工、推手推車收垃圾等等。他們的工作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都屬于體力活兒。據了解環衛工是倒班制度,具體時間安排如下:上午班5:30-12:30,下午班13:30-18:30,晚班(夏天)18:30-22:30。工資在1 600-
1 700元,呼和浩特市各區環衛工的工資及福利待遇也略有不同。
2.社會保障不完善。部分地區環衛工在從事這門職業時很少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屬于臨時工,隨時面臨被辭退并失業的可能性;有的環衛工沒有意外保險、養老保險等。
三、環衛工社會支持缺失的原因探析
社會支持的缺失直接導致環衛工“邊緣化”的生存環境,而社會支持的缺失有以下幾點深層的原因。
(一)城鄉二元結構
新中國成立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上當時的工業化戰略,慢慢形成了城鄉分治的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二元的社會保障體制。首先,城市居民享有社會保障,而部分地區進城從事環衛工作的農民卻無權享有社會保障。其次,二元結構導致大量的農牧民自由流動,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度的慣性存在,環衛工不能完全地融入城市,不能享有與城市人同等的社會待遇。這導致環衛工無法融入城市生活,產生社會歸屬感低的現象。
(二)政府職能缺失
政府是執行行政權力的機關,因此借助對資源分配的掌握,往往重管理、輕服務、沒有具體的監督方,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出了要求。
(三)社會交往排斥
環衛工們在努力融入社會的同時他們還面臨社會歧視和社會排斥的事實。調查顯示外來務工人員是呼和浩特市環衛工團隊的主要組成群體。在本論文第二部分“環衛工弱勢地位:社會支持的視角”講述過環衛工社會交往的弱勢情況。環衛工要想真正地融入該社會必須先了解社會的文化,進而再融入工作的環境和生活節奏。
(四)文化觀念區隔
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家庭這個細胞基礎上的。特別是在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上,農牧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同時生活的范圍基本上局限在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人際關系呈現出差序格局,人們的關系圖就像水波紋一樣,也是我們所說的強關系處于支配性的地位。環衛工從事這個職業之前生活在自己獨有的文化習俗中,而來到城市后與市民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的區隔。文化區隔主要基于身份、空間和制度三個維度產生的,并通過對媒介的選擇和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得以實現。環衛工與市民在消費觀念上有區隔;環衛工與市民在幫助有困難的親朋好友時的態度上有區隔。
四、環衛工社會支持的構建
社會支持網絡理論認為,社會網絡能使個人獲得各種資源的支持。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會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社會支持網絡的缺乏則導致個人的身心疾病、正常生活的維持出現困難。因此環衛工社會支持的構建要從環衛工個體和相互援助網絡、社區授權網絡、政策支持網絡三部分構建。
(一)環衛工個體及相互援助網絡構建
社會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行動。而本文社會融入的主體是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環衛工。文中環衛工相互援助網絡構建是指環衛工與環衛工之間物質上的、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網絡和家庭支持網絡、老鄉和親朋好友網絡的支持的構建。
環衛工與環衛工之間的相互援助。環衛工之間是最了解的,不管是工作方面的苦衷還是政策福利,生活的情況也都互相了解。環衛工在工作時候有工作小組,可以在業緣小組的基礎上建立互助小組,進行互相幫扶的活動,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并解決困難。
增權理論是指個人、組織或社區從內部挖掘潛能,或從外界獲得力量的過程。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改變其無權感。個人層面,大部分因環衛工文化程度不高導致他們維護基本權益意識淡薄和缺乏相關法律知識。而小部分環衛工知道相關法律及政策,想維權但沒有專門渠道。
家庭支持網絡、老鄉和親朋好友網絡的支持可以促進環衛工個人網絡構建。中國社會是由家庭為基本單位的。一是情感上的支持,因環衛工屬于弱勢群體在工作中常常不被市民尊重,作為家人應對下班的環衛工給予更多的尊重和支持。二是社會交往的支持,社會交往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環衛工在工作時間很少與市民聊天或溝通,所以久而久之他們的交流能力下降,作為家人及親朋好友應多和他們交流和支持。
(二)環衛工社區授權網絡構建
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還有賴于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與發展不能建立在自發編織的基礎上,必須通過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努力,調動社區各方面的資源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整合社區的力量,積極推動社會支持網絡體系的構建。
通過調查訪談及深入社區實習后發現社區與環衛工有著緊密的聯系。環衛工是居住在社區里的居民,社區需對他們進行管理和服務。
1.社區為環衛工提供學習的平臺。社區可以為環衛工(居民)提供學習法律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方面的知識,通過開展類似的活動幫助環衛工形成維權意識和學到維權的方法。
2.社區可起到資源連接的作用。經濟弱勢使環衛工生活有困難,社區可調動資源或對政府相關機關及其他社會組織申請經濟援助。
3.社區可以起到“家”的作用溫暖環衛工,使環衛工精神與心理健康。例如,12月22日是全國“冬至”,由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舉辦“和諧鄰里節之親情餃子宴”,有玉泉區相關領導和社區志愿者、居民聚在一起包餃子,邀請轄區環衛工人嘗餃子,讓他們感受到別樣的溫暖。
(三)環衛工政策支持網絡構建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寫到環衛工社會地位低、處于弱勢地位、市民不理解和不尊重并稱為雙重弱勢群體的原因分析中講到政府職能缺失導致環衛工弱勢。所以我們要給予環衛工政策支持來提高他們的地位,消除弱勢。2016年,自治區總工會安排700萬元專項資金,帶動各地積極籌措資金,累計為全區2.3萬名一線環衛工人提供了免費健康體檢;全區共建成環衛工人愛心驛站(點)2 736家,為全區近5萬名一線環衛工人解決了作業期間的飲水、就餐、休息等難題;各級工會把環衛工人作為重點幫扶對象,為356名困難環衛工人子女籌集、提供助學資金182.5萬元;各地大力開展宣傳、表彰“最美環衛工人、優秀環衛工人”活動,營造了關愛環衛工人的良好社會氛圍。2017年,各級工會積極配合住建等部門,繼續在全區深入開展環衛工人關愛行動,努力為更多環衛工人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2017年1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市總工會兩級工會慰問環衛工人暨2017年全區環衛工人關愛行動啟動,現場為50名環衛工人發放了慰問金和米、面、油等慰問品。個人認為呼市環衛工的政策支持網絡構建如有下幾方面。
1.領導高度重視,關愛環衛工人。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聯合表彰全區最美環衛工人和全區優秀環衛工人,自治區總工會將同時授予“全區最美環衛工人”稱號獲得者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并且要一直實施鼓勵制度,要兼顧實施獎勵制度和激勵法。不能以管理為主,服務方面需增加,服務和管理應秉正。例如:內蒙古關于2017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2017年9月8日,包頭市總工會、包頭市婦聯、包頭市建筑工會、包頭市財貿工會、包頭市工商聯合會、稀土高新區管委會、稀土高新區工會、包頭東北商會共同組織開展了“喜迎黨的十九大、向全市環衛工人致敬”公益慰問活動。活動中,主辦方向全市的近400名環衛工人贈送了茶葉、洗發水、沐浴露、護膚品、毛巾等日用品,表達了對付出辛勤勞動的環衛一線職工的感謝和關懷。社會有愛心人士或者社會組織給予相應的幫助和關愛。例如:“內蒙古一小面館老板讓環衛工半價吃面3年”等等。
2.完善勞動保障機制。呼和浩特市環衛局、環衛所等相關部門應出臺《關于進一步改善環衛工人待遇的實施細則》。招聘后應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在8—10小時之間、工資制度要多勞多得制、不能無根據的亂罰款。社會保障要完善,在有意外保險和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給環衛工交醫療保險。2017年頒發了“內蒙古關于2017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
參考文獻:
[1]向德平.城市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陸士楨.青少年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10.
[3]陳良瑾.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4]陳煜婷.階層化與文化區隔[J].審美觀點,2014(32).
[5]周沛.社區工作中的社會支持網絡構建及其意義[J].社會科學研究,2003(6)
[6]鄭杭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社會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陳少杰.淺談農民環衛工生存現狀及如何穩定環衛工隊伍[J].現代經濟信息,2009(7).
[8]楊艷明.須用法律捍衛環衛工尊嚴[J].information.資訊,2011(9).
[9]左習習,江曉軍.社會支持網絡研究的文獻綜述[J].中國信息界學子園地,2010,144(16).
[10]向德平.社會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