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菁
摘 要: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是其安全注意義務。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分為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以及關于學校的補充賠償責任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對學生傷害事故的侵權責任規定仍存在較大的缺陷。要從立法方面、司法方面和制度方面完善學生傷害事故中侵權責任的認定。
關鍵詞:學生傷害事故;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法律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2-0140-02
近年來,學生傷害事故頻發已使學生安全和相關法制建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對此,本文將通過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學生傷害事故及其歸責原則,通過討論我國現有立法的不足之處等,進而提出解決該問題的辦法、建議。
一、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
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是其安全注意義務。安全注意義務是指學校對于學生在校期間的活動,應當承擔一定的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學校如果違反了該義務,就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這個義務有如下幾個特征:第一,這是基于《侵權責任法》而產生的一種法定義務。第二,此種義務只存在于學校的教育管理活動中,超出此范圍,學校不承擔義務。第三,學校違反該義務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若直接侵害學生的權益,學校就應當承擔直接責任;若由第三人引起的損害,學校只承擔部分過錯責任。
對于較為特殊的私立寄宿制學校,法律雖然沒有對該類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專門給予規定,但它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學校形式,可單獨予以探討。對于私立寄宿制學校承擔責任的問題,可以采取家長將監護權委托給學校的形式,就是說在學生進入私立寄宿制學校就讀時,家長與學校簽訂一份監護權委托合同,將學生在學校的監護權移交給學校,學生發生在學校的傷害事故,學校有義務承擔相應的責任。即使事先沒有簽訂委托合同,也應當認定學校基于其高收費而承擔對學生的監護義務。
二、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
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是指學生在遭受損害后,應當怎樣界定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原則作為學校承擔責任的依據,應以過錯責任為主要原則,以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為補充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又稱過失責任原則,指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作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充要條件。即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條件是存在過錯,沒有過錯就不承擔責任。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的規定,之所以以過錯責任為主要原則,主要是考慮到學校作為教學育人的重要場所,如果加之太過嚴格的責任,會嚴重束縛學校的發展。中國政法大學張杰教授就曾指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如果對之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就極有可能會導致學校為規避責任而取消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以減少損害的發生,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是指損害后果發生后,當事人在不能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的情況下,要承擔責任。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實踐中過錯責任原則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比如說學校的建筑物倒塌砸傷學生,學校實驗室里的化學制品傾灑致學生受損傷,這些情況下并不能將所有責任歸于學校,那么就可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以確定學校是否要承擔責任以及承擔的責任大小。
無過錯責任原則,又稱無過失責任原則,指行為人在發生損害后果后,不以其主觀上的過錯作為歸責原則。即無論行為人主觀上是否犯有過錯,只要行為、行為人和物中的一個與引起的損害后果之間有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就要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法條規定,雖然我國法律并未對學校規定無過錯責任,但是我們認為對于私立寄宿制學校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因為此種類型的學校為全封閉式管理,學生的活動基本都發生在學校,學校就應當承擔相應的監護責任,況且我國《民法通則》也明確規定監護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三、我國法律對學生傷害事故侵權責任規定中存在的缺陷
近幾年我國法律對學生傷害事故的侵權責任規定已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相比日本、德國等國家健全的法律規定來說,仍存在一些缺陷。
1.《侵權責任法》之規定存在的缺陷。首先,這部法律的規定中存在將學生民事行為能力與學校民事責任相混淆的現象。我國法律將民事行為能力劃分為:一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是指達到一定年齡和精神狀態正常,能以自己的獨立行為進行民事活動,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自然人。二是限制行為能力人。這包括年滿十周歲且精神正常的未成年人,但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自然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后果且已成年的精神病人除外。三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是指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別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這種分類規定說明民事行為能力與民事法律行為是相對應的,都要基于行為人的意思自治,比如處分行為、收養行為等。而侵權行為則是法律事實行為,應以法律的直接規定為基礎,所以在侵權行為中不應以民事行為能力為標準來判斷民事責任能力。《侵權責任法》以學生的民事行為能力來決定學校的侵權責任能力的規定值得商榷。
其次,《侵權責任法》中只有三個法條規定了學校的安全注意義務,而且這三個法條并沒有明確解釋具體的定義和范圍,這給司法實踐的運用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并且也導致實際審判工作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出現類似的案件在不同法院可能有不相同的判決結果的現象,這也不利于我國的法治發展。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適用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這部法律是教育部在2002年頒布的指導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的一部法律,其詳略得當的規定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卻存在著適用的問題。
首先,《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學校的免責事由和注意義務的具體范圍,便于實踐中予以認定。但是,此法律屬于部門規章,我國法律明確規定部門規章在法官的審判活動中不能直接適用而只能參照適用,以至于許多法官對于這部法律的內容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在司法實踐中用得很少。
其次,該法律的頒布時間較早,其規定大多參照當時社會上出現的案例。然而時間已過去十多年,這期間出現了很多新類型的學生傷害事故,比如進城務工子女的傷害事故、非法辦學引發的學生安全事件等,這些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都沒有規定,也就無法參照此法確定侵權責任。
3.關于學校的補充賠償責任方面法律法規中存在的缺陷。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7條對學校責任進行了有別于其他責任的規定,即作為補充的補償責任。此法條涵蓋兩個要件:第一,學生的人身損害是由第三人引起,但過錯責任完全歸于學校的,就屬于一般的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第二,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情況下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沒有過錯就不產生補充性的賠償責任,而引起損害后果的第三人就必須承擔全部損害賠償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機構的過錯與第三人的侵害之間應當存在關聯,否則補充賠償責任就不應當讓學校承擔。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的人身傷害雖非第三人所致,但有時候學校的過錯也為其提供了條件。比如2003年在沈陽海城市幾所小學三千多名學生喝了一種豆奶,喝了之后學生出現了中毒癥狀。共有兩千多名學生有不良反應,有四十多名學生在本地就醫進行治療,有八十多名學生送往外地進行治療。這個案例中的直接責任人雖然不是學校,但是卻是學校的過錯導致毒豆奶進入餐桌,有義務承擔補充的賠償責任。
我國學者關于學校的補充責任有肯定說與否定說之分。肯定說認為學校承擔補充責任能夠最大限度保護學生的利益。張新寶教授肯定了此觀點,他的看法是:侵權補充責任一方面能夠使得受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賠償,另一方面在學校承擔完補充的責任之后有權對第三人進行追償的規定,要比連帶責任或者學校單獨承擔責任更加公平;否定說認為學校的補充責任規定錯誤引用外國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如此只會造成《侵權責任法》對學校責任的規定停滯不前。張民安教授的觀點是:讓有違反義務行為的學校對第三人造成的侵害承擔補充責任,不僅違反相關法律的原理,也與過錯侵權責任的理論不相符,保護受害人的方式也不到位,理應廢除[1]。
《侵權責任法》對于學校的補充責任規定使學校責任認定更為明晰,但它也確實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這部法律對學校補充責任的順位問題規定不明確。在沒有對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應由第三人先承擔責任,如果出現第三人不能承擔責任的現象時,才由學校承擔補充責任做規定,司法實踐中不排除會出現第三人強詞奪理將責任強推給學校,而學校百口難辯的情況。其次,學校補充責任是全額補充責任還是限額補充責任的份額問題不清楚。目前有兩種觀點:其一,學校只需要在其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范圍內,承擔與其所引起的過錯相當的賠償責任。其二,在直接加害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能力不足時,受害人可以追究補充責任人的損害賠償責任,而在補充責任人進行賠償之后,可以對實際侵權人就自己職責之外多付出的那部分進行追償。這兩種觀點都較為片面,前者限制了學校的追償權利,后者加重了學校的責任,因為在實踐中發現很多情況下如果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學校的追償權就很難實現。最后,本法未對學校的追償權予以明確規定。現在通說觀點中的學校追償權是通過其他法律的規定推定出來的,法律有必要將學校的追償權予以法定化,以保障學校的合法權益。
四、完善學生傷害事故中侵權責任認定的法律、制度
1.立法方面。首先,制定專門的校園安全法規。學生傷害事故大多發生在學校,因此應當有相關的法律對學校里的傷害事故進行規定。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專門的校園法律,另外一些發達國家為保護校園安全也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國雖然在《侵權責任法》中有這方面的內容,但是只涉及一小部分,可以說還是很不完善的。要制定專門的法規對校園安全進行保護,將各種學生傷害事故囊括其中,對各種主體的責任進行明確規定,對賠償責任、歸責原則予以規定。只有這樣,才能為司法實踐提供明確的法律適用,并切實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減少發生傷害事故的幾率。其次,在立法中對學生的年齡劃分等級,使責任主體分別承擔不同的責任。第一層次為學前教育和小學階段的學生,侵犯其權益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因為此階段的學生尚年幼,人身權益極易遭到侵犯。第二層次為初中、高中學生,對這類主體的侵害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明白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性,適用此原則也有利于保護學校的合法權益。第三層次為高等教育階段學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具備完全認知能力,大部分都能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這樣按等級劃分確定不同的歸責原則,有利于審判工作的進行,也能有效保護學校的權益。
2.司法方面。首先,在有條件地區的法院里設立專門的學生傷害事故審判組織。從當前的社會現狀來看,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傷害事故發生,已經可以歸為單獨的侵權案件,完全可以從法院的民事審判庭獨立出來設立專門的審判組織,并對法官進行專門的培訓,使這類案件的審判專業化和定性化。而且,現在社會對學生傷害事故案件的關注度很高,法院處理此類案件往往要承受來自學校、家長、新聞媒體等各方的壓力,通過設立專門審判組織審判,可提高案件審判的效率,緩解法院的壓力。此外,也可采取將這類案件歸入少年法庭予以審理的方式。其次,提高法官在司法上的主動性,減少法官對法條的依賴。大陸法系中存在“法條主義”的說法,這種現象被認為是過度發展法典造成的。我國的法官普遍存在“法條主義”,當法條對某一現象規定不明確就無所適從。這種現象在學生傷害事故侵權案件中普遍存在,法官在審理這類案件時沒有明確的法條做指引,就感到很難進行審理。要解決此類問題,就必須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動性,提高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的能力。
3.制度方面。首先,建立高效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程序。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程序是指主體處理學生傷害事故時應當遵循的方法、程序、時限等。實踐中往往能見到事故并不嚴重但后續處理不到位引發嚴重后果的情形,所以事故發生后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程序應當包括:第一,應急救助。學校在事故發生后必須提供快速的救助,并在第一時間通知監護人。第二,快速報告。嚴重的事故應當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請求提供援助。第三,妥善保護現場。案發現場對于查清案件確定責任極為重要,必須保護妥善。第四,公平合理協商調解。這類事故一般情況下不會非常嚴重,如果雙方能協商解決可免去許多麻煩,協商不成還可請第三方予以調解,而調解必須遵循自愿、公平、合理的原則。第五,完善訴訟救濟。事故發生后,若協商調解不成,應當為受害者提供及時、完善的訴訟救濟措施以維護合法權益,對侵權者進行懲罰。其次,應逐步建立學生傷害事故賠償保障金制度。譚小輝曾提出:“大部分學生傷害事故得不到及時、妥善處理的原因,既不是因為責任不清楚,也不是學校推脫責任,最主要的原因是學校的經濟能力不足以承擔責任。”[2]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傷害事故大多不在財政預算中,致使學校無力賠償。我國可借鑒美國的專門學生傷害事故賠償保障金,用以彌補學校賠償的不足。資金來源為政府補助的資金和向社會籌集的專項資金。如此在發生嚴重學生傷害事故時,便可以此賠償受害者的損失,緩解學校的資金壓力,同時也減少了此類事件的矛盾糾紛。
參考文獻:
[1]張民安.安全保障義務的比較研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譚小輝.建立完善的市場化理賠機制有效破解校園事故處理困境[N].中國教育報,2005-01-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