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
【摘要】通過收集語料的方法對中日兩國經典電視劇中維護言語行為的會話策略的使用狀況進行了對比考察。數據結果表明,中日維護言語行為的會話策略存在著許多共性,但使用頻率因文化而異,日語維護言語行為的間接會話策略的使用比例明顯高于漢語,在間接會話策略類型上,漢語主要傾向于使用“陳述理由”“舉例證明”“模糊限制”該三種類型;而日語則傾向于使用“模糊限制”“陳述理由”“引用語”三種策略。在日語教學中,應避免母語的負遷移,深入解析文化特征差異,設定多樣的維護語境,進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際中實施維護言語行為的能力。
【關鍵詞】維護言語行為 會話策略 日語教學近年來,對言語行為的研究已從理論研究進而轉向為對某種具體言語行為的實證研究,許多學者都對勸誘、請求、批評、感謝等言語行為進行過深入研究,但對維護言語行為的研究少之甚少,而以更貼近現實生活的多樣化的真實情景為語境探討中日維護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更是尚未發現。
一、面子保全論
面子保全論是布朗和列文森(1987)提出來的。面子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格外珍視的東西,人們往往會在日常相互交際中“給面子”、“丟面子”,每個人在交往中的面子都要靠對方給予或保留。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兩種類型。前者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喜愛和贊許,這種愿望一旦得到滿足,積極面子就得以保留;后者是指不希望被強制,不希望收到傷害的自由心愿。布朗和列文森(1987)認為,有些言語行為在本質上與話語雙方的面子相悖。它們既可以威脅積極面子,也可以威脅消極面子;既可以威脅聽話人的面子,也可以威脅說話人的面子。維護言語行為是指在人們日常交際中,話語者發出話語對第三方(不一定在場)構成一個不利的面子威脅行為,話語對象出于某種交際目的發出有利于被威脅方(第三方)的言語以挽回其面子。從其目的來看,維護言語行為是為了維護自己人的面子,但從其語言本質內容來看,維護話語是一種威脅聽話者積極面子的行為。在實施維護言語行為過程中要采取恰當的語用策略,以糾正和減弱威脅聽話者積極面子的行為,進而不失交際雙方的體面。
二、維護言語行為會話策略的中日對比
根據語用學的面子保全理論,對中日電視劇中的維護言語行為的會話策略進行了分類,其策略類型主要可以分為“打斷阻止”“實施反駁”“責任推卸”“舉例證明”“陳述理由”“引用說明”“模糊限制語”“勉強順從”“轉移話題”等九種類型。由表1我們可以得知:其一,不論是漢語還是日語在實施維護言語行為的過程中,均傾向于使用“打斷阻止”“實施反駁”該兩種策略類型,該兩種會話策略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話語者對于話語對方的言語持一種反對的觀點或立場,均屬于直接維護表達,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有損于話語對象的積極面子,但對挽回話語中第三方的面子無疑起到了最為直接有效的話語效果。盡管該兩種會話策略在漢語和日語中都較多使用,但在使用比例上,漢語的使用比例卻高于日語。其二,我們可以得知,日語間接維護言語行為的會話策略使用比例明顯高于漢語,在會話策略類型上,漢語主要傾向于使用“陳述理由”“舉例證明”“模糊限制”該三種類型;而日語則傾向于使用“模糊限制”“陳述理由”“引用語”。其中,“模糊限制語”策略在日語中的使用比例明顯高于漢語。模糊限制語是指就話語的真實性或范圍對言語內容進行修正,也可以是話語者對話語內容所做出的一種主觀評判或猜測。在日語中,出現頻率較多的是“かもしれませんね”“だろうか”“じゃないか”、“そうだ”,在漢語中也有相應的如“好像”“可能”“或許”等表達。維護言語行為其本質就是一種威脅聽話人積極面子的行為,這些模糊限制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話語者維護第三方的力度,減弱威脅聽話者的積極面子。其三,不論是漢語還是日語,在實施維護言語行為過程中,“陳述理由”該間接會話策略都被高頻率使用。理由說明型策略是指對話語對象的言語內容通過說明不贊成理由的方式來間接表達異議的一種形式,這種曉之以理以希望對方接受自己不同見解的策略既能減弱威脅聽話者的積極面子,又能達到有效地維護話語中第三方面子的言語目的。
因此,從中日維護言語行為會話策略的類型差異及比例差異我們可以得知:在實施維護言語行為過程中,日本人比中國人更注重積極禮貌策略的使用。究其原因,中日兩國雖然均屬于集體主義文化圈,但中國則分屬于個人主義傾向文化,而日本則屬于集體主義傾向文化,和日本相比中國的集體主義中顯現出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中日集體主義特質的相異性直接導致了中日在實施某種具體的言語行為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為了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人們會最大限度地避免意見沖突,盡可能地使用維護話語對象面子的間接言語策略;而在個人主義特質較顯現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由于自我優先意識較強,說話人為了維護自己或自己一方人的面子,傾向于采用說服話語對象帶有壓力性的直接話語策略。基于這種集體主義特質的差異,我們就能理解中日實施維護言語行為過程中,會話策略使用狀況有所區別的緣由了。
3.關于日語維護言語行為的教學建議
第一,引導學生克服母語影響,避免母語的負遷移。語言遷移是指學習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表述習慣和句式結構直接套用到目的語中。中日在實施維護言語行為過程中,兩種語言的會話策略類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日語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克服母語影響,用符合日語表述特征和習慣的會話策略實施維護言語行為。第二,文化背景知識的深入講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映像。中日兩國同屬集體主義文化圈,其集體主義特征的差異性是日語學習者理解中日維護言語行為會話策略使用相異的關鍵所在。第三,設定多樣化的真實語境。語言環境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甚為關鍵所在。在非對象語的語言環境下學習對象語,有著方方面面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其中真實豐富的語境缺失是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日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設定多樣化的維護語境。例如,我們可以從話語雙方的親疏關系、上下關系、性別關系等三個視角設定不同人際關系的維護語境,也可以以不同的事件為語境背景來設定多樣化的維護語境。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在不同的情景下和人際關系中恰到好處地運用維護策略,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集體主義文化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的特性差異是中日維護言語行為會話策略存在一定差異性的根本緣由所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正確掌握日語維護言語行為的各類策略,進而提升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實施維護言語行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孟瑾.日語語用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纓坂英子.「日·中における個人主義と集団主義に関する交叉文化的研究」[J].心理學研究,1992,(13):7-22.
[3]王曉梅,文兵.維護言語行為的順應認知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6,(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