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作為互聯網利用率比較高的當代大學生更是每天都與互聯網發生著親密接觸。互聯網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的影響在不斷增加,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本文從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 心理健康 大學生
習近平主席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在互聯網全面到來的時代,大學生通過網絡來獲取資源和信息成為了一種新的生活習慣。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新的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但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一、互聯網的特點分析
(一)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來了信息的爆炸,人們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可以獲取全球的信息。正是因為信息的廣泛和開放使得大量國外的不良思潮涌入,在大學生的思想中起到了不好的影響。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在互聯網上充斥著,大學生陷在良莠不齊的信息轟炸中容易產生迷茫感。在一些社會事件爆發的時候,網絡媒介大量充斥網民個人的不負責任的言論,有一些言論和觀點不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容易使思想不夠堅定的大學生左右搖擺,甚至引入歧途。
(二)互聯網具有快捷性的特點
互聯網中的信息傳播速度極快,信息的傳播性呈倍數增長。用戶可以通過直播的形式直接獲取第一手消息。
支付軟件的廣泛應用,不帶現金出門依然可以實現網絡和手機支付,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一些貸款APP的出現,使得原本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也能借貸,刺激了學生潛在的消費欲望,助長了不良的虛榮心滋生。
(三)互聯網具有隱匿性的特點
因為在互聯網的溝通中人們都是顯示IP地址,甚至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將IP地址隱去,人們交流時候使用的都是網絡昵稱,受到道德的約束不強,因此人們的言談相對于現實世界而言更為激烈和夸張。
因為互聯網具備以上三種特點,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諸多影響。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專家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衡量有不同的看法。普遍被認可的是:人格健全、情緒穩定、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注意力集中并且能良好地適應現實。
筆者是高校輔導員,從事一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結合互聯網的特點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通過對大學生的訪談和調研,結合互聯網的特點,試通過此文論述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三、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的正面影響
(一)激發學生好奇心
網絡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因其信息的具備的普遍關聯性,學生很容易從一個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好奇心擴展和延伸到其他幾個事物上。現實世界學生能夠接觸的事物有限,通過書本獲取信息花費的時間較多,互聯網的信息獲取方便快捷,信息呈現的形式圖文并茂,音頻和視頻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更強烈,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創造學生表達個性的渠道
互聯網的隱匿性特點決定了學生在網絡上表達的自由度更高。學生通過論壇、貼吧等交流平臺,還有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自媒體平臺,能夠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且因為互聯網環境沒有真實交流中的接觸,局限在平面中,一些現實生活中內向的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中感到人際關系放松,更容易自然地表達自我。
(三)調節學生的負面情緒
互聯網吸引大學生的關鍵在于信息的豐富多彩,尤其是網絡段子和網絡游戲的誕生,使得很多學生在學業壓力之下有了紓解自己心情的渠道。
四、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
(一)情感冷漠,社會交往障礙
大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和交流成為了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許多大學生在宿舍里跟室友交流都是借助QQ、微信等聊天軟件,能不開口就不開口。有效溝通的三個重要因素是語言本身、音頻音調和肢體動作的輔助,其中肢體動作的輔助作用能達到55%。網絡上的溝通無論是通過文字還是語音,都會喪失或降低肢體動作這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溝通效果的影響。
互聯網溝通因為沒有現實中的接觸,導致溝通往往停留在淺層,人們建立人際關系的渠道增加了,通訊錄里的好友增多了,但是經常聯絡的名單里卻沒有幾個人,“點贊之交”“通訊錄僵尸”等詞的出現側面證明了網絡交流的層次之淺,現實中的互動更為真實和生動,更容易使人產生深刻的情感交流。
互聯網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無需受到別人看法的約束,但在真實的社交環境中,與人溝通或發表演講會自然產生心理壓力,習慣于網絡溝通的大學生在面對現實中的溝通時不懂表達的技巧,對社交禮儀了解不多,心理壓力和緊張感更為明顯,許多大學生甚至會出現社會交往障礙。
(二)依賴性強,思考的獨立性差
各種搜索引擎地廣泛使用使得互聯網的信息獲取非常容易,大學生在進行學習調研的時候已經養成了首先“百度一下”的行為習慣。除了上網獲取信息之外,他們更懶于親自翻閱書籍和典籍,并且互聯網中大數據的運用成效顯著,會對信息對于用戶的幫助程度和信息與搜索目標之間相關性進行排序,省去了學生對于信息的對比篩選的過程。學生更容易獲取結果,而非過程,減少了思考的時間,養成了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
(三)存在感喪失,價值感降低
互聯網的環境中信息豐富,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偏向和審美偏向建立自己喜歡的網絡環境,選擇自己喜歡的交往對象,而在現實生活中則必須要面對不喜歡的環境和人,人普遍具有的趨利避害心理會使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交往產生抗拒。
學生在互聯網中有自我表達的空間,在自己的空間內可以盡量彰顯自己的個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比網絡生活更為復雜的行為要求,在網絡中通過科技手段可以使自己“無所不能”,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連補扣子都補不好,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上,忽略現實生活,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不可抗拒因素時更容易焦躁不安,存在感和價值感降低。
因為互聯網信息獲取的便捷性,許多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感興趣的大學生可以自行獲取心理測評量表進行自己測試,例如網絡中的明尼蘇達人格測試量表僅需9元就可以獲取測量結果,但是面對專業的數據,缺乏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生如何進行科學的解讀?誤讀結果更容易導致學生對號入座,給自己安上心理疾病的帽子。
(四)戶外運動時間減少,體質變差
身體素質對于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時間在電腦前容易造成肩膀和脊椎的病痛,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造成肌腱炎,甚至手指變形。依賴于鍵盤打字的大學生漢字書寫水平明顯下降,提筆忘字更是隨處可見。
五、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具備的各種特點導致在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心理健康受到了影響,有一些大學生網絡成癮更是成為了家庭和學校的憂患。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幫助他們正確合理地使用互聯網,讓大學生在互聯網中放松心情、獲取知識、表達個性。
參考文獻
[1]謝亞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構建[J].銅仁學院學報.2016.(5):181-183.
[1]趙阿勐.“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3):72-73.
基金項目:本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一般課題.課題批準號為GH16336。
作者簡介:趙婷(1984-),女,吉林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機械與土木工程學院團委書記,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