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鷹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多數都存在著教學低效的問題,教學方式上顯得枯燥無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急需進一步的改進。本文筆者則首先分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現象,然后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
前言:
初中歷史課程中存在多個時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本應在課堂展示中出現多樣化、豐富性的課堂內容,然而,為了追求應試教育教學高分學習成績的要求,課程教學中減少了很多豐富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整個歷史教學中出現了低效率教學的情況,在客觀上影響了歷史課程教學。
1.初中歷史課堂家偶爾低效化現象分析
1.1初中歷史教學習慣性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
現階段,新的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一段時日,但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已經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一定的排斥,繼而導致新的教學模式逐步推廣。但教師不是很認同,導致新的教學理念只是口號喊得響亮,其實無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很多學生將歷史課程看成是學習的間歇時間,有的學生甚至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睡覺,緩解學習壓力。
1.2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試教育的局限性
部分教師將初中歷史知識灌輸給學生的目的是為了考試,所以講解的知識缺乏趣味性,并從考試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這種機械的灌輸方式,不僅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還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缺失。
1.3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無突破創新內容
教學內容只有知識框架,具體的內容不夠詳實,歷史知識的學習是由一個個線索或者清晰的知識點構成的,其中構成的要點是時間的發生原因、背景、時間、經過或者結果等,這種框架模式極為穩定,但是卻沒有更多的內容填充,因而總體感覺缺失血肉和靈魂。可見,開展新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改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就變得刻不容緩。
2.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改善的有效措施
2.1打造人文精神的歷史課堂
一方面應充實人文教學內容。新的課程發展中,歷史教學呈現出多樣化變化發展形勢,這種形式不但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是從歷史必修課的角度探尋問題。目前由于人文內容不夠豐富,不能凸顯出歷史人物關系。教師面對此狀況需要充分的了解歷史發展狀況,并借用鮮活的例子讓學生對品德教育有良好的認知,進而樹立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例如,在學習“列強入侵與中國人民反抗斗爭”這課內容時,教材中對反侵略的民族英雄提及的較少,但若想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從價值觀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涉及歷史人物就不太可能。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補充相關的人物事跡,其中可以給學生涉及的人物是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或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鄧世昌,以及誓死抗敵的左寶貴,這些人都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在抵御外族侵略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堅守民族大義,這些人都具有堅韌的品質,可以稱之為民族的英雄。在教學中加入這些故事對提升學生人文精神有較大的幫助,并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應重視人文教育法。若教學活動開展時,有人文的知識卻無人文的方法,歷史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將變為一句空話。人文教育法主要是將學生看成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開展相關教育活動。
2.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歷史學習方法
教師為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的發現、探討和研究新的學習方法,進而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就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由于興趣是學生最好老師。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南京大屠殺》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聯系當前日本社會環境,探尋日本人對這段歷史的態度,并讓給學生談及自己的想法,學生在各抒己見中,有自己良好的認知,并且學生能夠說出自己對這段歷史的感悟。有的學生說:老師,既然日本與我們國家有著戰爭的仇恨,但是為什么兩國之間還有貿易往來,我們可以不和日本合作,教師此刻要引導學生,歷史是過去,我們要牢記過去,展望未來,兩國有過戰爭仇恨不假,但兩國的經濟貿易發達是推進兩國有好的主要方式,不能因為日本曾經侵略過我們,我們就和他們老死不相往來,如果我們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有這種狹隘的想法,國家就會沒落。教師此刻可以繼續提問中日關系問題,以期引出現實內容,如果讓學生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開展此類教學方式不僅不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能讓學生在討論和思考分析歷史問題的同時,對歷史學習興趣大增,學生有了學習歷史的興趣那么學生會主動學習,故此,歷史學習效率自然而然的增大。
2.3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
在明確學習目標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嘗試自主學習,即讓學生在學過程中找到簡單的問題,然后讓學生獨立解決這些簡單問題,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更能提升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獨立學習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學生解決相關問題后,教師給學生出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試圖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可以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解決問題,由于小組討論的方式一方面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另外一方面能夠在小組討論中讓學生運用簡練的語言討論歷史問題,比如很多歷史敏感問題“蔣介石為什么要陰謀發動內戰”或“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參與重慶談判的真正意圖”,通過串聯這些知識點,讓各個問題都串聯成一條線,引導學生在關鍵問題上說出見解,特別是對于小組中問題不完善的部分,大家在討論中能將各個知識點全面串聯在一起,且引導各個小組在關鍵問題上進行答案展示,對于問題回答不完善的小組,可以讓小組全部參與到討論中,然后在通過總結提升小組討論的高效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低效化學習的問題應從具體改善教學方法的角度出發,從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向出發,讓學生不斷的充滿對初中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和實踐的統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時海萍.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4)
[2]繆文兵.“減負增效”背景下如何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嘗試和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04)
[3]柳玉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