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白素云、黃玉峰和黃厚江三位語文特級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針對《阿房宮賦》這節課,向我們呈現了不同的語文課堂,也正是他們的特別之處值得我們仔細琢磨。從三位語文特級教師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取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這幾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力求在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實踐方面有所發現與啟示。
關鍵詞:《阿房宮賦》 課例 比較
王榮生教授曾提出“應該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審視課堂教學,將關注的重點從‘怎么教轉向‘教什么。”新課改的進行極大推動了語文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語文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但是,不管進行怎樣的課程改革,“教什么”的問題依然是一線語文教師密切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有嚴格的理論依據,并不是隨意確定的,語文教師也不能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來確定。在制訂語文教學目標時,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充分考慮到學情、文體、教材、教師自身,更要參照語文課程標準。
通過比較三位語文特級教師的主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是緊緊圍繞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們的教學目標集中、明確,緊扣學情,意在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展開的教學。并且三位特級教師都能夠根據“賦”的文體特點來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充分肯定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注重教授給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綜合教師、學情等多方面的因素,三位教師在主教學目標的設計上也各有千秋。最突出的就是教學目標的輸出方式不同。黃玉峰和黃厚江老師的教學目標輸出方式是隱性的,他們在課堂上并沒有直接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是跟隨教師們的巧妙設計,一步步實現教學目標,而白素云老師所呈現的教學目標是顯性的,她在開課之時,就簡單明了地告訴學生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欣賞《阿房宮賦》的結構和語言之美。教學目標側重點也不同。白素云老師從欣賞的角度出發,教學重點定位在賞結構、品語言上,意在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鑒賞能力;黃厚江老師將目標放在賦的理解和欣賞上,重點掌握“賦”的閱讀方法;黃玉峰老師十分重視文言文的朗讀教學,在不斷的朗讀中品味“賦”的語言特點。
二.教學內容的選取
王榮生先生曾經說過“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或者只有在考試的試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確定的教學內容關乎一堂課的成敗。
(一)白素云:欣賞文本結構、語言,提高審美能力
白素云老師的這堂課是從欣賞的角度出發,整個教學由“賞結構”“品語言”“學寫法”這三個審美環節構成。三個環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即:整體一局部一整體,避免了語文教學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法。
“賞結構”時,老師拋出三個大問題:作者在寫阿旁宮時先、后寫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聯系;從結構中能否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在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概括了文章的內容,進而總結出文章的三個層次。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各段文字的內在聯系,結合“賦”的特點總結出文章前后是如何有機聯系起來的。通過分析,學生明確一、二段引發第三段的議論,第四段則是以歷史的眼光將史實與現實相結合,由此,學生輕松概括出文章結構嚴謹、巧妙的特點。
“品語言”時,白素云老師引導學生畫出自認為精彩的句子,并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語句,師生共同欣賞。從“畢”到“一”體現出賦“跳躍”的特點;一“兀”一“出”涵蓋甚廣,也為下文埋下了伏筆……集中分析文中六句話,在老師的精心點撥下,總結出文中使用做多的一種寫法是夸張,具有真實的表達效果;文章后半部分采用了議論的寫法,形象生動、不干枯。
“學寫法”時,將《阿房宮賦》和《過秦論》這兩篇文章從內容和形式、材料的詳略安排、藝術構思等方面進行比較,總結出兩篇文章都是借古諷今,均涉及相同的史料,并提出“愛民”“仁政”的主張,并且都使用了“賦”的寫法。但是,《過秦論》中詳寫陳涉起義的這段史料來“言志”;《阿房宮賦》略寫陳涉起義的史料,借助豐富的想象來“托物言志”。從這幾方面進行比較,一方面能夠看出《阿房宮賦》確實是一篇華美之作,另一方面旨在教給學生這篇文章的寫法,當他們自己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
(二)黃厚江:整體感知下教文言文閱讀方法
黃厚江老師在講授《阿房宮賦》這一課時,起初主要是跟學生一起探討幾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其實這就是帶領學生對文句進行理解,整體感知文本。師生共同梳理內容,能夠讓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文本。在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黃厚江老師大膽地將這篇文章縮成一段話,讓學生來填空,學生在措詞時既概括了文章內容,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緊接著,將學生分為四組,帶著問題再讀課文,教給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挖掘作者的寫作意圖,并總結出文章的寫作手法。
在學生們更進一步地理解文本后,黃厚江老師隨即引導學生轉向這篇文章的學習重點和難點,那就是對“賦”的理解和賞析。閱讀教學,就需要教師帶著學生在文本中進進出出走幾個來回,這一過程能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賦”鋪墊蓄勢的特點,感受鋪陳所特有的表達效果,而且也為文章主旨的理解埋下伏筆。
理解文章的主旨,黃厚江老師采用的是比較的方法。他將自己改寫的結尾與原文進行比較,讓學生們自由發揮,評價兩者的優、缺點。學生們從語言、思想內容、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品評,進而對文本的主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們不僅僅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還在對比中對文章的思路結構、語言特點都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這個認識,它不是簡單的一個概念、一個理論,而是一個自我構建的形成過程。
(三)黃玉峰:從切分段落入手,品語言特點
一堂課成功與否,在于學生是否真正地被這堂課感染,所以課堂氣氛是十分重要的。黃玉峰老師在上這節新課的時候,他設計了一個獨特的開場,以章碣的《焚書坑》導入,學生在接觸這幾首詩的時候,心中就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學習《阿房宮賦》的時候就會多一些思考,既為學習課文補充了新知識,又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溫故知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這節課貫徹落實黃玉峰老師所主張的多讀少講,他有節奏感地泛讀全文,通過范讀,學生能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進而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受。黃厚江老師又將每一段落分為不同組:第一自然段分為四組,從開篇簡短的四句話12個字,交待了阿房宮建造的歷史背景,接著勾勒出阿房宮的整體形象,師生共同總結出阿房宮建筑廣、奇的特點;第二自然段分為三組,黃厚江老師帶著學生分析特殊句式以及修辭方法,體會本篇文章“賦”的特色。從學生們所欣賞的語句中分析出阿房宮中宮女們的生活,通過爭寵寫侈靡過渡到寫驕奢淫逸,展現出秦奢靡的宮廷生活;第三自然段同樣分為三組,探討三個比喻句的作用,語言層層遞進,得出秦滅亡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分為三組,明確這部分為歷史教訓以及四個“后人”分別指的是誰,揭示文章主題,告誡我們,以秦為鑒,不要重蹈覆轍。
三.教學策略的運用
確定好教學目標,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注重教學策略的運用也顯得尤為重要。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如果只側重教學內容,忽視教學方法,那么不管這堂課的內容再怎么豐富,也不能讓學生收獲太多,最終更是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白素云、黃厚江和黃玉峰三位特級教師在《阿房宮賦》這一課中,運用了恰當的教學策略,讓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落實得恰到好處。
(一)合理切入點的選擇
所謂的“切入點”,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和學習的一個突破口,它能夠讓學生對這個文本有個整體的感知,并產生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在吃透文本的基礎上,利用教學資源巧妙地設置精準的切入點,那么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在較短的時間內理清文章的解讀思路,并且能讓每一堂語文課都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白素云老師在講授《阿房宮賦》這篇文章時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節文言文鑒賞課。那么,既然是從欣賞的角度出發,白素云老師就從古、今之人對《阿房宮賦》的評價切入文本,評價如此之高,當然具有欣賞價值,學生們對這篇課文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拋出四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理清了文章內容,結構、語言特點也逐漸清晰明了。整堂課由這個巧妙的切入點導入,引出教學重點,顯得十分自然、流暢。
黃厚江老師以學生的問題:“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中的“氣候”一詞如何理解作為這節課的切入口,可看出特級教師獨特的見解。針對文言文教學,一般會從重要字詞的教學入手,或者著眼于內容分析,但是黃厚江老師卻另辟蹊徑。我們不難發現“氣候”一詞是古今異義,而且“氣候”一詞涉及《阿房宮賦》的內容、技法,同時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態度。從此處切入,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情節結構乃至語言文字會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進行整體感悟和把握,這樣就可以避免肢解作品。
黃玉峰老師是以章碣的《焚書坑》來引入《阿房宮賦》的教學。概括一家之言最凝練、精要的莫過于詩,學生在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就會深刻地體會到作者創作的深厚含義,這樣他們會將自己對這三首詩的理解以及想法遷移到所要學習的文本,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為進一步理解《阿房宮賦》奠定了基礎。“定場詩”從小處切入,最終回到課文的宏大主題上來,讓學生后更深刻的理解。
(二)問題設計點的選擇
針對語文這一學科,教師要想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以及解讀的成果傳達給學生,就可以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幾個有層次、有邏輯的問題能夠把學生學習的內容、教師教授的內容和文本中最核心的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探究方向,教師就可以推進教學內容。
白素云老師的課堂主要圍繞《阿房宮賦》的結構和語言展開的,她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作者寫“阿房宮”,先、后都寫什么?前、后半部分是怎樣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從本文的結構中,能否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通過解決這四個問題,理清了文章的寫作內容以及層次,結合“賦”的特點,前半部分鋪事,后半部寫志,透過“現象”揭示秦窮奢極欲導致滅亡的“本質”,文章結構嚴謹、巧妙。分析完結構,白素云老師緊接著讓學生發揮主體地位,找出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語句與大家分享,從學生的分享中挖掘出本文的語言特點。
黃厚江老師的這堂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將文章縮成一段話,讓學生們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語,并問學生們的想法是否和他一致。學生填的內容與黃老師所想的是否一致,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學生根據課文填空的這一過程,是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過程,也是激活學生文本閱讀的過程。即便學生所填的詞不一樣,那這些“不一樣”有一部分是對與否的差異,有一部分則是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隨后,黃老師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表現這些關鍵詞的句子,并啟發學生思考:我們用了一個詞,而課文用了一組句子,這是什么表現手法?又有什么表現效果?是黃厚江老師的閱讀激活生成了整個教學環節。
黃玉峰老師讓學生思考這樣三個問題:讀了文章有什么感受?這種感受又是如何獲得的?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話是哪句話?從這三個問題的設計上來看,他比較注重問題的連續性,利用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師以“主問題”為線索推進閱讀教學,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核心知識的整體感知,準確而有效地把握文本內容。學生初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這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感受的獲得是從文章的具體內容來談,也就是秦驕奢亡國的一系列表現才帶給人驚悚、震撼之感;文章最核心的句子揭示主題,以秦為鑒,勿倒覆轍。這樣通過一步步有序的主問題提出,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挖掘文本中的深層內容。
雖然三位語文特級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選擇不同的方式,但都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所收獲,那么這三堂課就是成功的,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黃厚江.黃厚江與語文本色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白素云,薛川東.阿房宮賦鑒賞教學實錄[J].中學語文教學,2001(5).
(作者介紹:姚雙,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教育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