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飛
[摘要] 目的 探討伴糖尿病腹部手術患者最佳的治療方法。 方法 將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伴有糖尿病的腹部手術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的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 結果 從患者血糖監測結果、手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和平均住院時間3方面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均取得了更為理想的效果,以上各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有效降低了伴糖尿病腹部手術患者的血糖監測數值,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同時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效果顯著。
[關鍵詞] 糖尿病;腹部手術;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0(b)-003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est treatment method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bdominal surgery. Methods 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bdomin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6 to June 2017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ults Th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results,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urgery and average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uld obtain a more ideal effect,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value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bdominal surgery,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shorten th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effect is obvious.
[Key words] Diabetes; Abdominal surger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近年來,隨著我國百姓運動量的降低和飲食習慣的改善等原因,肥胖和高血壓患病率逐年遞增,直接或間接的促使使我國糖尿病患者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據資料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1億人[1]。由于患者基數大,在進行膽囊和胃等腹部手術時,糖尿病患者較為多見。糖尿病患者的長期受到體內高血糖的影響,與非糖尿病患者比較,患者的治療過程更為復雜,且后期康復效果也可能較差。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伴有糖尿病的腹部手術患者的康復效果,該院外科選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行改良和適度優化,即在傳統西醫療法基礎上,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將患者分為多種類型,然后有針對性的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初步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92例伴有糖尿病的腹部手術患者作為該次治療研究的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例。在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56.23±5.59)歲,3例為Ⅰ型糖尿病患者,其余43例為2型糖尿病患者。手術情況為胃部手術15例,闌尾手術15例,肝臟手術5例,大腸和小腸手術各6例和5例。在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56.57±6.17)歲,2例為Ⅰ型糖尿病患者,其余44例為2型糖尿病患者。手術情況為胃部手術16例,闌尾手術13例,肝臟手術4例,大腸和小腸手術各7例和6例。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 由于糖尿病初期對患者健康的影響較小,因此很多患者并不了解自身的血糖情況,因此在手術前,必須統一檢測患者的血糖情況。對于非無菌手術的患者,在其手術前2 h,使用廣譜抗生素。在手術過程中,由于麻醉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種大的應激,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工作:①合理選擇麻醉藥物。避免選擇聚乙烷和乙醚等對患者碳水化合物代謝有明顯影響的藥物,同時鎮靜藥的藥量不宜過大[2-3]。②注重患者的血糖監測工作。將患者血糖控制在7~10 mmol/L的正常范圍區間,每30分鐘定時監測1次。視患者情況補充葡萄糖和鉀。手術完成后,視患者血糖情況調整胰島素用量,保持患者手術創口干燥,每日換藥1~2次。對于禁食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治療(PN),PN用量為500 mL濃度為20%~30%脂肪乳劑,500 mL濃度為7%的凡命和250 mL濃度為5%碳酸氫鈉等。總熱量為104 kJ/(kg·d)。逐一糾正電解質、水和酸堿失衡。當患者康復情況較為理想,胃腸功能回復后,按照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禁忌要求恢復飲食,初始階段以流食為主,逐步恢復至正常飲食。
1.2.2 觀察組患者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基礎上,增加中醫治療環節。首先根據患者的糖尿病的癥狀表現,將患者分為肺胃燥熱型、腎陰虧虛型和疲血阻絡型3種類型。其中肺胃燥熱型患者脈滑數,舌苔薄黃,癥狀表現如多食、多飲、乏力、消瘦和尿頻等,中藥組成包括:麥冬20 g、五味子10 g、玉米須20 g、地骨皮10 g、天花20 g、葛根10 g知母20 g和鍛石膏30 g等;腎陰虧虛型患者脈細數,癥狀表現如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和尿頻等,中藥組成包括:山英肉10 g、五味子10 g、知母20 g、葛根10 g、地骨皮10 g、黃柏10 g、天花20 g和龜板10 g等;疲血阻絡型患者脈細澀,舌紫暗,癥狀表現如心悸、失眠多夢、頭暈頭痛、乏力和夜尿頻多等,中藥組成包括五味子10 g、丹參10 g、赤芍10 g、玉米須20 g、知母20 g和益母草10 g等。以上中藥水煎服,從患者住院后開始服用,至手術前停藥。帶患者恢復流食后,繼續服用,1劑/d,早晚2次服用。
1.3 觀察標準
觀察標準包括以下3方面:①患者血糖監測結果。②患者手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電解質紊亂和低血糖幾方面;③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血糖監測結果
患者血糖監測結果如表1所示,可見治療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檢測結果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患者住院時間
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3.56±3.50)d,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1.12±2.83)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110,P=0.009<0.05)。
3 討論
在腹部外科手術過程中,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該類患者由于受到糖尿病的影響,與非糖尿病患者比較,肌體機能和免疫能力較差,尤其在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的使用,會使患者血糖升高,嚴重情況下還可又發酮癥酸中毒,增加了手術過程中的難度。患者手術完成后,同樣由于受到高血糖的影響,體內電解質更容易失衡,不利于傷口的愈合。因此伴有糖尿病的腹部手術患者,成為醫院普外科等科室治療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進一步提高伴糖尿病腹部手術患者的康復效果,該院普外科對治療方法進行適度調整,即將傳統中醫治療方法融入其中,如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將患者分為肺胃燥熱型、腎陰虧虛型和疲血阻絡型3種類型,然后根據患者的情況辯證用藥,患者經過治療后,與采取傳統治療方法的對照組患者比較,首先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檢測結果明顯降低,為患者得康復打下了良好基礎。另外患者切口感染和腹部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發病率有所減少,如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26%,觀察組患者發生率僅為6.5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正因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病率的有效降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平均為(11.12±2.83)d,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3.56±3.50)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對伴有糖尿病的腹部手術患者的康復,有著積極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志,潘繼釗,黃玉萍,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檢驗的應用意義評估[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19):130-131.
[2] 周建國.外科手術治療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圍術期治療措施應用體會[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5):210-211.
[3] 單會敏.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術的圍術期護理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2013,8(18):243-244.
(收稿日期: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