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威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11-000-01
摘 要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近年,輿論對我國國有企業提出種種非議,導致國有企業美譽度與硬實力、貢獻度嚴重不匹配。對此,國有企業要轉變觀念、主動作為,認識新形勢、善用新媒體,積極發聲、科學發聲、創新發聲,維護好企業聲譽。
關鍵詞 國有企業 新媒體 輿論危機
一、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輿論環境概述
借助信息時代革命性的科技力量,新媒體打破了時間、空間等方面的物理限制,在傳播方式上,重構了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關系。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1.7%。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開發開放,民眾接觸到的各類思潮紛繁復雜,得國企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媒體聚光燈下,一些輿論危機甚至能使企業多年經營的社會形象毀于一旦。面對著新媒體的強力沖擊,國企宣傳工作任重道遠。
二、新媒體環境下國企宣傳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正面宣傳飛沫化
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國企自身宣傳觀念和方式陳舊。國企長期陷于自說自話、套話的泥淖,重視宏大運動式宣傳,忽略乃至輕慢細微卻飽含人情人性的宣傳,忽視與受眾之間的平等對話,使其傳播很難深入人心,甚至引起反感和排斥。二是公眾對國企“刻板印象”強化。近年來,經過新媒體場域的發酵,腐敗、低效、缺乏公正等負面認知,已被固化為國企的形象標簽。
(二)負面危機常態化
隨著“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受眾由被動信息接受者變成問題主動提出者和質疑者。使得國企成了隨時可能被引爆的輿情危機“火藥桶”。危機常態化現象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國企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做好新媒體環境下國有企業宣傳工作創新
新媒體在對國企新聞宣傳工作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遇,國企應因勢利導,抓住機遇,轉變觀念,提升水平。
(一)正確認識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性質差異
當前信息時代,相對于新媒體迅捷靈活的傳播特點,傳統媒體的劣勢逐漸顯現。一是時效性。傳統媒體的出版和制作周期,與新媒體實時更新的速度相比毫無優勢。二是互動性。網絡媒體發揮自身特點,受眾可隨時隨地參與互動,“我說你聽”的灌輸式傳播逐漸失去青睞。三是運營結構。新媒體前期需要添置設備來搭建平臺,當受眾達到一定數量后,邊際成本基本忽略不計,無需再投入過多資源。
但傳統媒體也有著其自身的巨大優勢。一是權威性。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已在讀者心中根深蒂固。二是專業性。新媒體新聞自采權有限,采編人員缺乏專業訓練,部分信息追求博人眼球但經不起推敲,細節缺失。三是政策性。傳統媒體不僅具備與生俱來的“喉舌”作用和政治權威性,其政策性及人員素質在也與新媒體的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二)注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間的協調與融合。
1.要在媒體管理的基本理念、思路和方式等方面,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不是二者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對整個媒體的管理機制、組織方式、發展模式等,進行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建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國家治理體系相匹配的新型傳媒體系。
2.要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建立競爭與合作相融合、整合與分工相協調的新型的傳媒體系。傳統媒體具有新聞調查的職業權威性,理論積淀和人才儲備比較充分,對網絡傳聞能起到驗證作用等優勢。新興媒體則具有即時、多向、海量傳播,注重用戶體驗,充分開放競爭等優勢。
3.要做好媒體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的融合。在發揮新媒體形式靈活優勢基礎上,確立內容優勢也是保障媒體信息的客觀性、真實性、專業性,提升社會公信力,贏得受眾認可,并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三)順應新媒體發展規律做好宣傳工作創新
1.正確認識新媒體的作用及影響。新媒體時代,企業自造輿論場之外建立了另一套民間輿論場。這種情形下,國企需要不斷轉變固有的宣傳觀念和方式,爭取實現與民間輿論場的最大程度重合。
2.不斷轉變國企固有的宣傳話語策略。新媒體時代,國企宣傳需要及時更換宣傳用語,降低姿態、打破與民間話語場之間的“柏林墻”,逐漸消融國企在公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3.加強對國企輿情的監測和引導。國企可通過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提升與媒體溝通能力、加大輿情監測的經費投入、建立輿情監測隊伍等方式,構建企業的輿情管理體系,為企業的發展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
四、結語
新媒體發展為國企新聞宣傳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莫大機遇,國有企業宣傳工作只有順勢而為,積極接受時代發展趨勢,構建符合時代潮流的宣傳模式,才能借助新媒體的強大力量,為企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蔚高升.新媒體環境下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煤炭工業,2013.
[2] 郭旭、金遠竹.談新媒體環境下國有企業如何做好新聞宣傳工作[J].經濟視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