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萍
【摘要】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獨具創造的教育改革和實踐,是現代教育改革與實踐的寶貴財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部分組成的“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影響極為深遠。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不斷嘗試改革與創新,旨在使教學更有效地進行,如何使數學教學更高效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生活教育;數學;低年級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豐富而獨具創造的教育改革和實踐,對當今教育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應該從學生的生活中來”。
1.捕捉生活素材
我們的實際生活是數學的源起,是數學學習的重要資源,但有時它與實際生活又有一定的距離。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重組教學內容,把握好兒童與生活實際的“切合點”,將教材中反映的間接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建立起聯系,讓數學知識蘊含在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中,使數學生活化。數學教學時,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生熟悉的蘊藏著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原型,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內化成具體的形象。
以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分一分》為例,教材例圖是超市里兩個擺滿商品的貨架。在教學時,我創設了去超市購物的教學情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逛超市的經驗,必然覺得這個場景很熟悉,也就有了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期間提出怎樣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問題,例如,老師想買一本書,該到哪里找呢?憑借學生的生活經驗,不難想到要去文具區選購,因為超市里商品的擺放都是按照它們各自的用途歸類的,不經意間,我們已將分類的含義與意義傳授給學生,也使得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分類的現實意義。這樣的選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利用學生身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動機。
2.創設生活情境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切入,學生能迅速進入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創設生活情境應更多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挑選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建立起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學習的動力。
以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數一數》為例,作為一年級進入小學的第一課,我將學生帶出了校園,走進學生樂于來到的兒童樂園。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從幼兒園剛剛升入小學,對學習環境必然是陌生的,他們熟悉的環境是與玩相伴的,我將數學課堂轉化成孩子們的游玩交流會。孩子對兒童樂園必然不會陌生,對于玩,他們應該是津津樂道的,讓他們回憶去兒童樂園玩的經驗,結合教材例圖初步感受數,并學會簡單的數數。
1.喚起學習興趣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學習是一個“同化”和“順應”的過程。新知識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發展和拓寬的,完全陌生、缺乏相應知識準備的學習,學生難以把新知識同化于已有的認知結構,且缺乏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比一比》為例,教學比高矮時,我先和學生一起玩了摸高游戲,比比誰摸得最高。我先請一位個子較小的孩子摸一摸,并在黑板上標記,再請一位個子較高的摸一摸,最后我自己摸一摸并做好標記。學生必然發現我們三個人摸得不一樣高,學生由此感知人的高矮,接著的“比一比”活動,更讓學生在玩中學到了知識,找到了學習的歡樂。
2.引導自主探究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情境,給學生更多實踐活動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準確、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有助于學生逐步獲得探索與創造的感性體驗,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從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認識人民幣》為例,我把整節課設計成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全班興致盎然地參與各個程序的活動。其中的“買東西”活動,便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我在講臺上分別擺放了筆記本、文具盒、鉛筆、橡皮等教具,并且標明了價格,讓孩子用自己課前準備的人民幣學具進行購買,學生既興奮又認真,仔細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并付給“售貨員”錢購買下來,全班學生很快學會使用錢來購物,學會了各種不同的付錢方式,還知道了錢多了該找多少錢的問題。雖然活動花去了一些時間,但學生頭腦中留下了人民幣清晰而深刻的印象。課上學生“動”了,也“活”了,錢的觀念也逐步形成了。
3.培養數學意識
低年級學生通過課堂練習,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這些都是經過一定人為的數學化處理的,而真正的內化需要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教師應倡導學生融入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反映和描述生活實際中的問題。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有些活動需要家長的配合,通過實踐不但能鞏固學生的知識,而且使數學知識向課外延伸,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指引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只有使教學的內容貼近、融入學生的生活,使教學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能使書本上符號化的知識具有生命狀態,才能使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
[1]陶行知. 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周洪宇. 陶行知與中外文化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劉明.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數學課程標準解讀[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7]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