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長秋
【摘要】新課程改革已走進了我們的教學生活,教師應從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努力轉變為“專業型”“復合型”和“研究型”的教師,教科研并舉,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就此,談了幾點見解。
【關鍵詞】教師 教學理念 科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教育也在迅速地發展,我們國家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已走進了我們的教學生活,教師應從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努力轉變為“專業型”“復合型”和“研究型”的教師,教科研并舉,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一、教師要做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別人把科研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假思索地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師應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
二、教學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教師應該是教材的開發者
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本次課程改革必須首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內容,它規定教師“教什么”;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它規定教師“怎么教”。另外,教學始終追隨著、適應著課程,表現不出絲毫的能動性。隨著課程走向繁、難、偏、舊,教學也陷入死板、機械、沉悶的泥潭,完全喪失了生命的活力。要改變這種狀況,應當讓教學成為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讓師生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成為課程的主體,而不是游離于課程之外。這樣,課程就成為師生借以共同探求新知的體驗文本,教學過程就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師生才能夠在課程與教學的相互促進中使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個性充分張揚。
三、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對教與學關系的認識,決定著教學過程、教學行為的根本屬性,現代教學論把教師和學生看成是學習共同體,教與學統一在教學過程之中,認為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教學是師生共同討論、互相啟發、教學相長的、相應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交往也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因而教學就成了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
四、要明確“教學”的含義
第一,明確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在傳統教學中,教與學是對立的。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以“教”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宰者。這樣,課堂中“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學,缺乏主動性和創造精神。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相互體驗、合作探究的過程。
第二,明確教學應重過程而不是重結論。因為,一個結論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不經過多樣化的思維過程,不經過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所以,教學不僅要結論,更應重過程。因此,新課程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重要的學習目標來考察。
第三,明確教學首先應關注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學科。從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和諧發展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它意味著:(1)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每一位教師在教學理論中,都要樹立這樣的理念。(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用“心”去實施教學。(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五、明確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全新的學生觀,首先要明確學生是發展的人,因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其次,認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人,但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他(她)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
第二,新型的師生關系。即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系。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引導者和知心朋友,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總之,社會是發展的,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