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經濟法是國民經濟關系運行中所形成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立法宗旨是基于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維護多數人的合法權益。相較于其他法律類別而言,經濟法的價值本位便是社會公共利益,這也是區別經濟法與其他法律的重要差異。在我國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經濟法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其基本原則和主要目的便在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推動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本文以經濟法的價值取向為切入點,著重探討了經濟法所保護的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實現的基本路徑,以期能從價值本位角度加深對經濟法的理解。
【關鍵詞】經濟法;社會公共利益;價值取向;有效路徑
一、經濟法的價值取向
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秩序中,經濟法承擔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相較于民法而言,經濟法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具備一定差別。以理論基礎為切入點,民法較為注重“個人理性”的觀念,以個人利益為追求目標;而經濟法則更加傾向于“社會理性”,強調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實現。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法的價值取向逐漸明朗化,社會本位已成為根本價值取向,在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妥善處理政府、社會和市場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在維系良好市場環境的同時努力實現社會層面的公平正義。由此可見,在社會本位價值取向的指導下,經濟法的建立和運行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有效實現多方利益沖突之間的平衡。
二、經濟法所保護的社會公共利益
利益是主客觀的統一,體現在滿足主體的主觀需要層面。相較于個體利益而言,社會公共利益更傾向于保護經濟地位上的弱者,以自由的市場競爭為一定基礎,維持國民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在經濟法的保障之下,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主要反映在對市場運行秩序內的經營主體利益的保障,這并不局限于大型企業,對于中小型經濟發展主體及一般消費者都囊括在其保護范圍之類。實質上經濟法所保護的社會利益主要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社會公共經濟秩序的安全維護,雖然保障個體權利的自由,但更加強調從社會整體層面去協調個體與社會集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其次是社會經濟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這便體現了在經濟上的保障之下所追求的社會公平正義。但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生活的公平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公平,而是需要差異化地實現實質公平,在解決當前經濟問題的同時更需要注重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效益;第三是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利用保護,以進一步提升所獲得的經濟效益。這個包含了勞動生產效益、資源利用效益、經營效益等內容,不僅強調了經濟總量的提升,同時更加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推動社會效益的進步。
由此可見經濟法是以社會本位為根本價值取向,立足于社會整體角度不斷調整經濟關系,保護處于經濟弱者地位的經濟權益,從多個層面真正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推動國民經濟長遠的可持續化發展。
三、經濟法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有效路徑
(一)經濟法規范了有序的市場行為
在當前市場經濟形勢下,企業作為經濟運行的重要參與主體,為社會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資料。同時現代化社會化大生產,生產關系極為復雜,企業作為社會層面的重要經濟細胞,其經營活動并不僅僅是“私有”性質,而是或多或少具備了社會性質。對企業的市場經濟行為進行規范有助于協調市場運行的正常經濟秩序,一旦出現失控,則很容易破壞穩定局勢。因此對企業參與市場的行為進行規范是極為必要的。經濟法作為維護我國經濟關系正常運行的重要法律,其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便決定了需要保護社會公共經濟利益。在規范企業市場行為的同時主要體現在反壟斷等行為之上。壟斷行為不僅是侵害個別經營者和消費者單個人利益的行為,同時更是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有害行為。經濟法的立法根本在于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保護處于經濟弱者地位者的根本利益。正因為如此,為公平的市場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才會成為政府機構及所屬部門需要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基于此現狀,法律賦予社會公眾以一定的社會監督權益,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壟斷行為進行社會監督,針對反壟斷行為實現公共監督。基于這些明確的經濟法條款都可以感知到維護司法公平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制精神。
(二)經濟法規范了市場參與主體的經濟關系
如前文所提及,市場經濟行為并不是絕對意義層面的私人性質,而是具備各類市場經濟參與主體共同協作的公共性質。實質上社會化大生產需要良性的協作和競爭,這需要在一定運行規則框架范疇內進行有序運作。經濟法所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便體現在提供重要法律法規的框架,保護對社會有益的良性競爭,不允許不正當競爭對社會經濟生活造成破壞和損害。經濟法主要以調節市場經濟為重要目的,以合理行政干預為重要手段,推動市場經濟的穩步進行。以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法》為例,雖然未明確提及社會整體利益,但實際上也反映了這種法理傾向。例如對于部分企業主體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采取反壟斷措施,進一步有效規范市場秩序,平衡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改善市場失衡對市場參與者帶來的合法公共利益的損害。
(三)經濟法規范了宏觀調控的運行機制
在一定意義上,經濟法內在的模式及方法可有效控制和影響經濟運行的發展態勢,在整體層面實現總體宏觀調控的平衡。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的時代背景下,當代社會國際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總的發展趨勢。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經濟融入到了國際經濟的大循環中。我國的經濟發展絕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封閉和割裂,而是逐漸與國際接軌,加深與其他國家經濟往來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對外貿易、國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等經濟行為都需要進行有效的規范,促使更加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和態勢。實質上經濟法的立法及不斷健全都有助于進一步規范涉外經濟關系,通過明確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效保障我國市場經濟在融入全球化發展態勢過程中的穩定秩序。
總而言之,經濟法作為一部重要法規體系,相較于民法或其他類型法律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質。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法以社會本位為價值基礎,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主要目的,營造更加和諧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推動社會經濟向更加有序的方向進步。
【參考文獻】
[1]論經濟法的理念[J]. 史際春,李青山.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3(02)
[2]社會整體利益代表機制研究——兼論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J]. 李友根.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3]論經濟法的法益目標[J]. 王保樹.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