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寧安
【摘 要】我國新型農業發展之快速,超出世界的想象,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型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農業也在向高質量化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勁頭幫助我國農業形成獨特的農業品牌,指明了我國農業品牌發展方向。我國高質量的農業發展內涵總結為產品質量、生態質量、結構質量三個方面,而高質量發展這個詞將變成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中心。
【關鍵詞】農業地理;鄉村發展;可持續發展
我國對農業地理和鄉村發展十分重視,黨中央一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施發展鄉村、促進農業發展的戰略政策。“三農”問題一直是我黨在發展中十分關注的要點,不斷提出新的發展理念。最近又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國“三農”問題提出了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新目標、新路徑。改革開放以來,從各類數據中,我們也的確看到了我國農業發展的迅速,接下來我們就談一談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研究新近進展。
一、可持續性農業模式
可持續性農業模式的建立是為了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證后代能夠繼續利用土地資源,進行農作物種植。可持續性農業模式的形成是我國科技力量強大的象征,其背后是我國政策和新技術的支持。上個世紀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這個名詞并為其定義,我國針對技術改革、政策變革積極進行戰略安排,讓我國鄉村農業得到發展,不僅達到溫飽無憂,并進而讓農產品走向世界,使農民收入增加,并且還保護了土地資源,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甚至在原有基礎上提高生態環境綠色指數,使農業經濟得到發展。
我國在2015年制訂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計劃在2015至2030年這個時間段內,實現預定的“五位一體”戰略,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方針,走中國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全國農業可持續化。發展規劃中完善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針對農業用地的污染情況,研究制定保護機制,健全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并制定法律保護自然資源,實行多部門聯動,對于違法亂紀行為,嚴懲不貸,健全完善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用法律的力量保障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科技方面,我國對農業可持續相關技術的研發部門加大投資,原本的傾向于生產的投資金額向著生產與生態保護并重的方向進行。要擴大投資來源方向,可以從健全財政鼓勵政策著手,完善農業資源生態修復保護政策,優化補貼政策。研發新型農業品種,改善作物生物結構,使其變為優化糧品種,種植時更加注重生態的保護。普及農業種植優化生態小方法。支持豆糧混種或輪作,類似桔梗還田,禁止焚燒,研發生物炭改良土壤技術,使土壤變得更加優良,幫助農民使用有機肥技術,施用有機肥,還有農業用膜及農藥包裝殘留回收技術,重復利用。完善補償機制,幫助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建立水土等資源資產管理體制。
我國相關體制機制還尚不完善,這限制了農業資源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像是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反應水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循環農業發展機理機制等,使得農業、種養業發展極其不協調,廢棄資源重復利用率低,農業污染懲罰機制也不明確,缺乏監察機制,因污染成本較低使我國污染問題突出,農民為保證收成,使用大量農藥,對環境造成無法恢復的損傷,各種重金屬在土壤中滲透,引發土壤污染和水資源污染。漁業方面也受到沖擊,水域遭到破壞。生態系統退化最嚴重的是西北方區域,過量的牛羊嚴重破壞了牧場,生態系統退化明顯。
二、農業結構轉型
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健康發展的根本,我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積極的農業結構調整,為貫徹落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行動,各地召開一系列新聞發布會。以江西省為例,省政府為響應中央政策,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行動計劃》,針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加緊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總結經驗,貫徹落實政策,政府成立專項小組,做好農業結構調整指導和服務工作,確保農業結構調整能夠盡快落實,并推進打造獨特的綠色農產品品牌,走向國際,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發展需要的高效生態農業,形成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依托有利的自然資源和原有的農業基礎,使農業協調發展。
三、農業與鄉村地理綜合性發展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農業鄉村得到快速的發展,機械化明顯,已基本確定新型農村發展模式,不斷進行技術、市場創新。研究者通過對我國鄉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研究發現了我國農業與鄉村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可持續性農業與鄉村發展策略,內容體現了農業與鄉村發展之間的聯系性,對不同農業類型進行劃分,提出地域式發展的農業發展新模式。漸漸會發現區域性發展會在可持續農業中發揮出綜合性、區域性的優勢,有利于我國對可持續農業的研究。
四、建設新農村
我國出臺了很多新農村建設政策,不斷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使得我國新農村建設小有成就。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得鄉村得到充分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健全,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廣修道路,是鄉村不再封閉發展,漸漸與社會經濟發展接軌,娛樂設施也不斷豐富起來,運動廣場的建立,健身器材的安裝極大豐富了村民的空余生活。
村辦公室也都督建起來,像是黨員會議室、文化活動室等,村民領導班子逐漸組織起來,加強了村民文化建設,使文明生態理論深入人心,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化管理,新農村建設初有成效。
五、農業工業化
我國農村經濟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特別是農業有關科技的發展,直追世界先進發展水平,建立健全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使農民收入得到持續上升,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農產品,使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鄉村認真落實黨的領導政策,不斷優化農業和鄉村經濟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農業生產穩定增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完善,加強鞏固了農業和鄉村發展趨勢,在確保農業和鄉村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化發展,使農村總體上實現了小康化的歷史性進步,“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得到充分實施,中國農業發展極快,為世界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六、結束語
為討論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國甚至為專家們成立很多專門的研究院,十九之后,全面進行鄉村發展戰略和“三農”振興戰略,這些便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戰略。鄉村振興,要緊跟黨中央的領導,讓政府和相關的企業充分發揮作用,進行創新、市場的深究,建設農業品牌,加強對農業品牌的保護促進合作、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仁偉, 陳國階, 劉邵權,等. 中國鄉村聚落地理研究進展及趨向[J]. 地理科學進展, 2012, 31(8):1055-1062.
[2]陳萌山. 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研究的有益探索——《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利用與產業發展研究》評介[J]. 農業經濟問題, 2013(3):4-5.
[3]龍花樓, 劉彥隨, 張小林,等. 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研究新近進展[J]. 地理學報, 2014, 69(8):1145-1158.
[4]王介勇.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J]. 人文地理, 2015(6).
[5]龍花樓, 李裕瑞.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赴美開展合作交流[J]. 地理學報, 2016, 71(4):7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