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鳳
摘要:伴隨信息時代的來臨,以互聯網技術為主導的高新科技正在逐步融入我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給傳統的教學模式構成了巨大的沖擊與壓力。同時,也為教學機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機遇。當前,“互聯網+”的教學資源整合發展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流。基于此, 本文針對當前我國的教育形勢,分析了三種常見的教學資源互聯網分享模式,探討了微課在教學模式中的應用與分享機制,提供了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教學資源;“互聯網+”;分享模式;探討
現階段,以“互聯網+”為主流思想的信息技術已經大量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使得我國的教育教學事業面臨重大的信息革命。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在線學習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互聯網+教育”已經沖破了以往教學結構,促進了教學資源的重新組合與優化,改變了師生關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迅速發展,借助互聯網分享教學資源是課堂教學活動中重要方式。唯有有效地激勵教學資源的分享,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學生才會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里更加快速地捕獲有價值的資源。
一、當前我國常見的教學資源互聯網分享模式分析
(一)網上課件和教學設計
網上共享課件和教學設計是我國最早分享教學資源的方式。以往的教學網站大多數以此為主,例如:中學學科網站、教育資源網等。這樣的網絡資源大部分以教學設計、教學PPT形式呈現,使用人員下載以后,經過簡易的整理即可應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資源的分享模式在以往網絡資源缺乏的時期極為尋常,有效地壓縮了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備課時間。但是,伴隨如今我國教育要求日益提升,為了在如海沙般的網絡資源里尋找適合的教學資源是很難的。當教師注冊了很多賬號,并將相關的教學資源下載完成以后,才發現很多資源并非適應本校實際情況,他人的教學風格與模式與自己存在較大差異,使得教學資源的應用率逐漸下降。
(二)共享課堂實錄
共享課堂實錄也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教學資源分享方式。主要對我國鄉村中、小學的教學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源支持。具體應用步驟如下:把我國發達城市或地區的名師教學程序進行攝影錄制,變為教學影像,再傳輸于教學水平比較薄弱的鄉村學校,實現資源共享的目的。現階段,國家教育機構每年皆要求發達城市的教師,發網上傳輸相應的視頻課。可是,共享課堂實錄的教學資源分享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應用人員在實際教學中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資源的甄選。在時間碎片化的教育環境下,鄉村教師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難以堅持將眾多的網上課堂實錄看完。因此,探索更為有效的分享模式尤為重要。
(三)在線分享微課資源
近幾年,微課以新興的教育方式映入教學工作者的眼簾,由于微課具有應用靈活、內容精煉、交互性好、應用范圍廣泛的優勢,得到了眾多師生的歡迎。使得應用人員能夠隨時通過智能手機、電腦、MP4等設備,便捷地展開學習。也促進了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中時空條件束縛,教師只需要把重要內容制成微視頻,就可以進行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展開自主式學習,而且有效地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疑問,在課下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從而使得課堂上未完成掌握的學生反復學習。據研究發現,課上前十分鐘是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黃金時間,隨后學生的精神容易發生怠倦。而微課最大的優勢是目標清晰、內容精煉,僅需十分鐘便可以充分抓住學生的特征,與認知規律極為相符。而且,微課資源適應了當前碎片化時間的情況。因此,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微課勢必成為我國教學資源的主要分享方式。
二、微課資源在我國教學模式中的應用研究
(一)研究方式
第一,調查法。經過相應的問卷調查,掌握老師、家長、學生對網絡學習、移動設備學習的態度、認知情況,從而合理地制定應用策略。第二,行動研究法。經過反復研究與教學實踐,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經驗進行不斷總結,從而有效地優化教學目標,調節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教學理論解決微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
(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用微課的策略
(三)需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需要充分應用微信的公眾平臺,相關的教師需要對所有學生分享微課資源,及時展開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有效溝通。第二,制作微課僅是一種方式,有效應用才是教學根本,教師可以采用集體備課的形式,有選擇性地應用微課資源。第三,微課要變成教學活動的常見形式,不僅局限于翻轉課堂。將其變人一個良好的教育工具,隨時隨地展開教學。
結束語:
總之,微課教學資源的分享是當前互聯網分享模式最具潛力的模式。微課資源與課堂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意義重大。這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與研究,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種聲情并茂的課堂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形勢。
參考文獻:
[1]唐海蘭,楊一夫.教學資源的互聯網分享模式研究與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18):163+167
[2]蔡洪亮.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3]李世美,韓慶蘭.我國高校教學資源共享影響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5(0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