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仙 侯健 孫海燕
【摘要】 目的 觀察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磁共振成像(MRI)和多層螺旋CT的價值。
方法 100例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患者, 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MRI進行檢查診治和重建, 對照組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檢查診治和重建。觀察比較兩組重建后圖像情況以及觀察指標。 結果 MRI和16層螺旋CT對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診治的圖像質量均相對較高, 立體感強, 無明顯失真現(xiàn)象, 便于觀察。兩組患者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ACL)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膝關節(jié)后交叉韌帶(PCL)前外側束長度為( 27.13±1.28)mm, 夾角為(69.52±2.15)°;后內側束長度為(45.38±0.84)mm, 夾角為(81.49±1.87)°;厚度為(5.33±0.27)mm;寬度為(11.18±0.45)mm。
對照組前外側束長度為( 26.59±1.32)mm, 夾角為(69.45±2.11)°;后內側束長度為(45.32±0.86)mm, 夾角為(81.54±1.91)°;厚度為(5.31±0.25)mm;寬度為(11.20±0.45)mm。兩組患者PCL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檢查無輻射, 分辨率高, 除表現(xiàn)膝關節(jié)韌帶情況外, 還能反映其周圍軟組織情況, 可多方向任意角度觀察。多層螺旋CT 技術, 影像分辨率較高, 經后期處理, 也可獲得膝部的立體結構。結論 MRI和多層螺旋CT在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過程中均有良好效果, 相比而言, MRI略優(yōu)于多層螺旋CT, 兩種方法均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磁共振成像;多層螺旋CT;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8.029
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損傷性疾病, 常見原因是對抗性體育運動, 最常見于籃球、足球、排球和滑冰運動, 少部分見于交通傷和跌倒等。損傷后膝關節(jié)會嚴重不穩(wěn)定, 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1]。MRI和多層螺旋CT是臨床檢查中常見的兩種交叉韌帶損傷影像學檢查方法, 但兩者具體的臨床診斷價值和應用還存在一定的爭議[2]。本研究選擇2015年5月~2017年3月在本院診治的100例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 進一步探討MRI和多層螺旋CT在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作用,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7年3月在本院診治的100例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齡22~55歲, 平均年齡(32.3±7.6)歲;體重44.6~83.2 kg, 平均體重68.5 kg;身高153.6~187.4 cm, 平均身高167.4 cm;損傷原因:訓練傷28例, 交通事故42例, 高處墜落11例, 扭傷19例;損傷類型:閉合性損傷62例, 開放性損傷38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 患者采用MRI進行檢查診治和重建, 檢查過程中患者應仰臥, 膝關節(jié)自然伸直, 外旋15~20°。MRI為美國GE sigan HDxt 1.5T超導MR掃描儀, 檢查所采用的失狀位圖像為斜 15~20°, 其中T1WI主要運用SE自旋回波序列得到, 重復時間(TR)保持在500~550 ms, 回波時間(TE)則需要10~15 ms。另外, T2WI主要運用F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得到, TR為3500~4000 ms, 而TE則為100~105 ms, 進行矢狀面、冠狀面和橫斷面的掃描, 掃描范圍為膝關節(jié)間隙中心線上下各 6 cm。
1. 2. 2 對照組 患者采用東芝TOSHIBA Aquilion l6 排螺旋CT機對患者選擇斷面進行檢查, 檢查過程中患者膝關節(jié)應保持直立, 足先進, 雙膝同時掃描, 掃描范圍為膝關節(jié)間隙中心線上下各 6 cm。層厚不可超過5 mm, 進行檢查時進床速度應保持在8.70~8.75 mm/ort。當?shù)玫皆紙D像之后, 對其進行拆薄處理, 保證圖像的厚度在1.20~1.25 mm, 重組數(shù)據的層距影保持在0.620~0.625 mm。由本院專業(yè)人員將兩組實驗數(shù)據錄入AW4.3~08系統(tǒng), 進行三維重建, 獲得相關數(shù)據。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ACL前內側束、后外側束長度及其與水平面的夾角, PCL前外側束、后內側束長度其與水平面的夾角, 以及ACL和PCL中1/3的厚度、寬度等指標。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圖像質量 MRI和16層螺旋CT對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診治的圖像質量均相對較高, 立體感強, 無明顯失真現(xiàn)象, 便于觀察。
2. 2 ACL測量值 觀察組ACL前內側束長度為(41.11±
1.53)mm, 夾角為(41.58±1.96)°;后外側束長度為(16.65± 1.35)mm, 夾角為(55.28±1.35)°;厚度為(5.83±0.51) mm;
寬度為(10.04 ± 0.58)mm。對照組前內側束長度為(41.09±
1.58)mm, 夾角為(42.25±2.02)°;后外側束長度為(16.70±
1.37)mm, 夾角為(55.29±1.41)°;厚度為(5.87±0.51)mm;寬度為(10.04±0.59)mm。兩組患者ACL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PCL測量值 觀察組PCL前外側束長度為(27.13±
1.28)mm, 夾角為(69.52±2.15)°;后內側束長度為(45.38±
0.84)mm, 夾角為(81.49±1.87)°;厚度為(5.33±0.27)mm;
寬度為(11.18±0.45)mm。對照組前外側束長度為(26.59±
1.32)mm, 夾角為(69.45±2.11)°;后內側束長度為(45.32±
0.86)mm, 夾角為(81.54±1.91)°;厚度為(5.31±0.25)mm;寬度為(11.20±0.45)mm。兩組患者PCL測量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4 技術對比 MRI檢查無輻射, 分辨率高, 除表現(xiàn)膝關節(jié)韌帶情況外, 還能反映其周圍軟組織情況, 可多方向任意角度觀察。多層螺旋CT 技術, 影像分辨率較高, 經后期處理, 也可獲得膝部的立體結構。
3 討論
膝關節(jié)結構比較復雜, 交叉韌帶位于股骨內外髁之間, 前后兩條, 互相交叉, 關節(jié)腔中重要的輔助結構包括ACL、PCL[3]。ACL聯(lián)系股骨和脛骨, 作用是防止脛骨向前移位, PCL則是防止脛骨向后移位[4], 是維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的重要結構。膝關節(jié)運動十分靈活, 可進行伸、屈、旋轉等運動。膝關節(jié)平時負重較大, 運動機制也較復雜, 容易受到損傷, 常見的韌帶損傷為ACL損傷。韌帶損傷后易出現(xiàn)關節(jié)腫脹、疼痛甚至功能喪失,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5]。在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的檢查診治過程中, 重要的是提供全面可靠的影像學信息, 為臨床診治提供明確的參考信息。現(xiàn)如今, 醫(yī)院采用的檢查方式大多為多層螺旋CT和MRI。多層螺旋CT檢查可清晰顯示韌帶病變情況、骨隧道位置、內固定物和移植物的狀態(tài), 測量重建前PCL的前外側、后內側長度、寬度和厚度等指標。MRI檢查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對比度, 可全面的反應交叉韌帶損傷情況, 準確評價ACL、PCL的形態(tài)、信號變化以及周圍軟組織的情況, 除此之外, MRI可多平面成像, 能夠更精確的顯示骨髓道位置、內固定物和移植物的狀態(tài)[6-8]。
本研究發(fā)現(xiàn), MRI和CT檢查獲得的圖像都較為清晰, 和解剖圖對比, 無明顯失真, 能夠清晰地顯示交叉韌帶的立體結構, 可從多方向進行觀察。兩組分別采用MRI和16層螺旋CT進行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診治患者的ACL和PCL測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說明MRI和多層螺旋CT檢查均可得到完整、全面的交叉韌帶結構, 為臨床診治提供全面可靠的參考信息。由于MRI技術的分辨率較高, 在檢查軟組織成像中可將交叉韌帶受損形態(tài)較好的呈現(xiàn)出來, MRI檢查較多層螺旋CT 的應用價值較為顯著。 然而MRI技術檢驗成本相對較高, 時間消耗相對較長, 患者對該技術臨床接受程度不高, 這就對臨床MRI成像技術提出了新要求, 該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9, 10]。
綜上所述, MRI和多層螺旋CT技術對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檢查重建診治效果都比較好, 兩者均有獨特的優(yōu)勢, 但MRI技術效果略優(yōu)于CT, 兩種檢查方法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白延軍, 李鐵豐, 謝平坤. MR和多層螺旋CT檢查在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診治中的對比分析.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17, 22(4):780-781.
[2] 李永琦, 陳大禎, 張向勝. 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MR與CT的應用價值. 內蒙古醫(yī)學雜志, 2017, 49(8):974-975.
[3] 鄭澤文. MR與CT檢查在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診治中的價值.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 26(1):76-77.
[4] 容可 , 王海鵬 , 王友 , 等. 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功能束空間曲線長度的三維動態(tài)研究. 醫(yī)用生物力學 , 2014, 5(4):339-345.
[5] 張艷梅. MR與CT應用于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診治重建中的臨床價值研究.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5, 7(8):195-196.
[6] 劉傳勇, 王帆. 多排CT的MPR技術與MRI對交叉韌帶損傷的影像對比分析. 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 2016, 25(6):1105-1107.
[7] 賈宏. 對比分析診斷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損傷中多層螺旋CT和MR的應用價值. 醫(yī)藥衛(wèi)生(文摘版), 2016(7):00103.
[8] 趙巍. MRI與關節(jié)鏡在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診斷中的價值對比.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6, 14(18):100.
[9] 袁亞琴. 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的多層螺旋CT診斷. 河北醫(yī)科大學, 2012.
[10] 岑玉堅, 胡秋根, 楊少民, 等. 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MR掃描中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應用價值分析.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5, 10(17):102-104.
[收稿日期: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