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寒月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必須注重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fā)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然而時至今日,這一改革依舊不如人意。本文試圖通過探尋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存在的問題,并從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法律保障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學校 辦學自主權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01-02
一、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概念界定
高校辦學自主權是指“高等學校為保障辦學活動能夠依據(jù)自身的特點和教育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充分實現(xiàn)大學以學術為核心的辦學功能所需要的自主決策權、自主執(zhí)行權、自主監(jiān)督權、自主管理權等”綜上所述,高校辦學自主權是指在高等學校在國家教育總綱要的指導下,結合自身實際,在規(guī)定的職責范圍內自行管理學校實務,通過充分發(fā)揮自主管理權來實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權力。
二、目前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存在的問題
1.權力邊界模糊
多年以來,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礙,因為政府的管理權、高校內部學術權力、行政權力與辦學自主權的界定模糊。
(1)政府管理權與高校辦學自主權邊界不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4章第8條從法律上對高校辦學自主權進行了認定,分別是:招生自主權、學科專業(yè)設置自主權、教學自主權、科技開發(fā)和社會服務權、交流合作權、機構設置與人事管理自主權、財經自主權。但從目前我國高校的現(xiàn)狀來看,這些自主權還遠遠不能稱之為自主辦學。高校的發(fā)展和運行必然要依賴政府給予的教育資源的支持。但我國《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只是對高等學校的自主權做了明確規(guī)定,但是政府的職權范圍卻沒有明確。政府在對高效的管理中更加關注效率,從而使政府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這與學術自由是相互矛盾的,政府的行政權力遠遠大于學校學術權力,導致出現(xiàn)政府干預學校實務過多的局面。政府無法正確認識自己在高校管理中的權利,過于嚴格地按照行政化的標準管理高校,影響了高校的辦學效率和積極性。
(2)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邊界模糊
高校自主權得不到落實的又一大原因是高校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邊界不清。雖然近些年,政府已經下放一些權利給高等學校,但這些權利主要是行政管理權,而高校的學術權力還沒有獲得完全的自由。本應該由教授等教學科研人員為主要決策者的課題申請、科研經費的劃撥、學位授予、職稱評定等學術事務,卻由高校行政管理人員主導,學術效用的發(fā)揮被行政權利壓制著,使得行政權力不斷突破自己的邊界,最終造成行政權力的膨脹,不斷侵蝕學術權力的地盤,甚至出現(xiàn)行政權力代替學術權力的現(xiàn)象,嚴重阻礙了高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發(fā)展。從法律層面看,我國沒有出臺能夠明確界定高校的學術權力的法律,使得高校學術權利缺乏法律保障,導致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界限模糊。
2.高校傳統(tǒng)的管理觀念根深蒂固,固化思維難以改變
雖說在當今觀念更新快速,但是一個新觀念的出現(xiàn)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逐漸被人們接受。尤其是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的高校管理觀念,其固化思維的力量往往很強大,需要花大力氣才能掃清這一思想障礙。
辦學自主權必須堅持國家和社會利益為重,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相關教育法律法規(guī),不得奉行主觀主義,不得隨意截留、放棄和轉讓這種權利。但事實上,一是高校抱著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重小團體利益輕國家和社會利益;重經濟效益輕教育規(guī)律;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賦予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不能看做是政府權力的完全喪失,也絕不意味著高等學校的完全自治。辦學自主權理性回歸意味著高校對國家、社會和受教育者需要承擔更多更重的責任。二是高校自主辦學的意識不強,首先,高校辦學主體意識不強。其次,高校不夠珍惜各級政府為高校擴大自主辦學做出的努力。第三,對高校自主辦學提供的條件宣傳引導不夠。第四,高校對深化自身改革,加強民主管理,保證自主辦學健康發(fā)展重視不夠。三是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辦學的影響,“等、靠、要”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根深蒂固。這種與當今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實際不相適應的思想認識和精神狀態(tài),成為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思想障礙。
3.體制障礙: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無法適應現(xiàn)代發(fā)展要求
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體制和管理模式長期計劃經濟體制和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導致近些年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夠徹底,缺乏辦學自主權。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動從上至下都不同程度出現(xiàn)了管理方式越位,政策法規(guī)缺位,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的問題。梁冬青 胡中鋒《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的問題與應對》《高教探索》2006年2期。近三十多年來,國家相繼頒布了諸多針對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但仍然缺乏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實施細則,制度設計缺位, 許多與之相適應的法規(guī)甚至存在空白,缺乏宏觀政策指導、法律服務、辦學軟環(huán)境, 致使許多該管的事情沒人管。一些可實施性的政策被扭曲而得不到有效落實。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明政府對高校的管理插手太深太多,高校的自主辦學權力仍然受到制約。此外,舊體制的影響作用還十分明顯,新舊體制的更替還需要一個過程,同時,高校的財政撥款仍然依靠國家,導致政府高校管理的干預程度并沒有弱化,進而形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4.缺乏與時俱進的適應新形勢的運行機制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很大程度上調整和創(chuàng)新了管理高校的手段和方法,但是仍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高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社會發(fā)展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科研和社會服務提供參考依據(jù),高校在三大職能上更好地服務社會,這些都需要通過管理去實現(xiàn)。嚴冬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高校關系研究》蘇州大學2006。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與社會之間、人才培養(yǎng)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溝通不暢、聯(lián)系不緊密的問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不符合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要求。高校對政府的依賴程度很高,高校一切工作都是向上級負責,高校作為政府下屬機構的性質并沒有改變。這種管理手段和模式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已暴露出極大的弊端,使高等學校缺乏辦學自主權。高校面臨著生源市場、人才市場、就業(yè)市場等方面的競爭,為了增強高校的辦學活力和競爭力,不僅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而且需要加大市場機制對高等教育的調節(jié)力度。
三、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建議
1.政府應轉變職能,將辦學自主權還給高校
首先,政府要為高校自主辦學營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為了解決好政府的舉辦權與高校的辦學權的矛盾,政府可以采取不同方式的撥款,建立一種多樣化的撥款制度。如可以建立一種以科研合同或資助入學大學生為主要方式的撥款制度,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高校在財務活動中沒有選擇分配余地的問題,而且可以充分調動高校參與競爭的積極性。既將國家的直接控制減少到最低,又為高校的自主辦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制度環(huán)境。其次,創(chuàng)建有利于高校自主辦學的外部競爭環(huán)境。高校無法解決規(guī)范教育市場,健全相關法律體系,保障暢通的教育信息交流網絡等這些外部保障條件問題。因此,就需要政府為高等教育解決這些外部保障條件的問題,政府要引導、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市場體系,如生源市場、畢業(yè)生人才市場、教師人才市場。再次,政府要從直接全面管理高校改變?yōu)榉e極為高校服務。
2.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制
首先,要建立相對獨立和職能完整的教育司法職能機構。其次,要建立由教育司法人員、教育專家、法律專家組成的教育司法研究機構,旨在研究和和分析問題以及推廣經驗。最后,教育司法職能機構要加強與政府、高校的溝通、協(xié)調,保證《高等教育法》中的辦學自主權得到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 龍獻忠.《治理理論視野下的政府與大學關系研究》[J].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2]龍獻忠等.改革開放以來我過大學辦學自主權的政策文本分析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0):74—76
[3]勞凱聲著.高校體制改革如何理順政府與高校的法律關系[M].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花亞純. 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主要障礙及其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2(11).
[5] 關光輝.《高校辦學自主權問題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7.
[6]張敏生.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困境及成因分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
[7]張振華,劉志民.高校辦學自主權:內涵、演變與啟示[J]. 中國農業(yè)教育,2011,(01)
[8]張治國,王海波,崔國平.論社會轉型背景下的高校辦學自主權[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