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梅
【摘要】故事型微課程開發需要經歷“選定故事”、“梳理故事”和“加工腳本”三個步驟。“選定故事”五項標準:科學、意外、深刻、簡單和可信;“梳理故事”要求一事一議,去除多余部分,重新命名;“加工腳本”要求簡潔、懸念、風趣、反復、過渡和均衡。本文選取一則故事作為政治微課程開發的范例來研究。
【關鍵詞】故事型微課程 微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13-02
一、故事型微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不是被動的采用新課程,而是主動地實施和創建課程。中學政治課的導入、情境創設和案例分析多是一些小故事,學生興趣濃厚,適合開發為微課程。故事型政治微課程將極大地激發課堂生命力,達到教育無痕,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故事型微課程開發的三大步驟
首先,選定故事。故事的選取要科學、意外、深刻、簡單、可信。其次,梳理故事。一個微課程一個主題;故事的講述要過渡自然,給學生思考時間等,這是故事型微課程開發的關鍵。最后,加工腳本。需要注意:簡潔、懸念、風趣、反復和過渡。
三、故事型微課程開發的實踐范例
下面以故事《父母和我,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為例,介紹這一類型故事的腳本開發。
父親、母親:
很久以來,稱呼你們都是用爸爸、媽媽。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無論是說話或是提筆都改用父親、母親了。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關系出現了問題,意見出現了不統一。
隨著年齡漸漸長大,我會漸漸成熟,學會為自己做打算,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安排。而你們卻依舊沒完沒了地大聲命令著:你要怎么怎么樣。說著“小孩子懂什么?”之類。你們為什么不從主人轉變成一個監督者,默默地信任我呢?
要知道你們的“參與”只會讓我由反感而厭惡。你們總是說自己像我這么大時如何地優秀、有自理能力,為什么不想想,人都是一樣的,為什么我的自理能力會比你們差呢?為什么總把過錯歸結在我身上呢?而且不可否認,你們也不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吧?為什么總是怨我無能。
在業余生活中,看法的不一致也使我與你們像平行線一樣,永遠沒有交點。我喜歡看外國的科幻電影,像《星球大戰》、《天煞地球反擊戰》,我百看不厭,但我永遠忘不了你們說的那句話。那天,在那么多人面前,父親你親口說道:“這,就是傻子拍的電影,傻子在那兒看。”我在你臉上看到了一臉的鄙夷,而我在心底卻覺得你是那么可憐,你從來都沒感受過在幻想的世界里飛翔、任思緒在太空遨游的滋味。
同時,你也沒有絲毫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就像那掛在墻上的老式掛鐘一樣,永遠只是刻板地左右擺動。但是,當電子鐘出現了,就不會再有人去上發條,結果只能是:鐘停了,永遠不再擺動了。也許你有自己的理由,不會發生的事情,沒有必要去關心它。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每部電影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科技,看完每部電影都會令你浮想聯翩呢?
像這樣的事太多太多……每次我不愿意和你們解釋,你們也認為我不懂事、沒出息。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代溝”吧,橫亙在我們之間,難以逾越和消除。
爸媽,為何我們總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相交的一天……
這封信講述了親子之間的溝通問題,由來已久,雙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場,結果只能溝而不通,像兩條平行線,無法相交。它是不是可以開發為微課程呢?
1.確定故事
我們用上述五個標準來判斷:
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代溝”問題完全符合。
意外:故事中家長對孩子的鄙夷、過高要求,許多人身上都存在,對這種現象的研究,反而會意外。
深刻:不僅要關注表面現象,關注細節,還要看到背后的問題根源,社會影響。
簡單:故事主題明確,主線清晰,容易在實踐中操作。
可信:孩子有許多話無法對父母直接說出,使用書信的方式直抒胸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鳴。
基于以上五點分析,這是一篇不錯的故事素材,可以加工為微課程。
2.梳理故事
故事定下來,我們便可以用梳理故事的五條標準,來判斷:
主題:原文只有一個主題,主線清晰,可以不調整。
過程:故事情節完整,若改為微課,稍作刪減即可。
調整:故事敘述了孩子的內心活動,問題所在,但缺乏策略和建議,于是需要補充。
感受:孩子眼中的父母是高高在上;缺乏想象力和創造;父母眼中的孩子是 “無能”“傻子”,這些都是雙方不能互相理解,溝通不暢所致。
題目:原題目較為普通,沖擊力不夠,可改為《渴望相交的平行線》。
故事增加了策略與思考,可以開始加工腳本了。
3.加工腳本
對于敘述型故事,結合六條標準來加工。
簡潔:原文中孩子寫給爸爸媽媽的信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要盡可能保留原文中的關鍵詞句。故事后的設問及答案常常出自故事,可簡潔。
懸念:為吸引學生,可以增加一些懸念。
風趣:清新活潑的語言吸引眼球,文章也會立即活潑許多。可采用一些接近學生年齡層的一些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反復:核心知識點可以導入出現,設問出現,結論也出現,強化學生記憶。
過渡:過渡句用在各環節之間,承上啟下。
均衡:一般而言,微課程開頭和結尾各占10%左右、過程占80%左右。
綜上,原故事的腳本完整加工如下(每段為一頁PPT):
這是一封孩子寫給父母的信……
父親、母親: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無論是說話或是提筆都改用父親、母親了。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我漸漸長大,而你們卻依舊沒完沒了地大聲命令著:“你要怎么怎么樣。” “小孩子懂什么?”為什么總是怨我無能。
我喜歡看《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百看不厭。
而那天,在那么多人面前,父親你親口說道:“這就是傻子拍的電影,傻子在那兒看。”
怎么能這樣?!
你沒有絲毫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就像那掛在墻上的老式掛鐘一樣,永遠只是刻板地左右擺動。當電子鐘出現,就不會再有人去上發條,結果:鐘停了,永遠不再擺動了。
但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每部電影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新科技,看完每部電影都會令你浮想聯翩呢?
每次我不愿意和你們解釋,你們也認為我不懂事、沒出息。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代溝”吧,橫亙在我們之間,難以逾越和消除。
爸媽,為何我們總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相交的一天?
故事講完了,問題來了
借助孩子的筆端,我們看到他們在彼此心中的印象是什么?
想到答案了嗎?
我的父親、母親總是:高高在上,不聽我說話;缺乏想象力和創造性;……
父母覺得我:“小孩子懂什么?!”“無能”“傻子”“不懂事”“沒出息”……
你答對了嗎?
為什么他們在彼此心中留下這樣“互相傷害”的印象?
只有他們家存在這種問題嗎?
你的周圍有沒有類似的情況?
其實,幾乎每一個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代溝,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中學生處于11歲到16歲之間,正是與父母的疏遠期和心理斷乳期。
他們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和生活能力,自我意識強,迫切希望獲得心理上的自由。
父母與子女的生活經歷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處的地位不同,對待現實與未來的看法態度不同,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是正常的,多數表現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
與父母溝通如何,子女應負一半的責任。
記得有句名言這樣講:世界上沒有相處不了的人,只有不會相處的人。
再難相處的人也是可以相處好的,關鍵是用什么方式。
也就是說,代溝雖然很難完全消除,但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盡量縮小……
父母也是一個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缺點。
也許會常常拿你和其它更出色的同學比較,罵你沒用,他們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并不是太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期望,但是出發點是好的。
有什么錦囊妙計改善呢?
錦囊1:正確認識自己,消除叛逆心理。用解釋說明、自嘲等取代頂嘴。
錦囊2:適當改變自身行為。盡可能嘗試改變,盡可能做好。
錦囊3:積極溝通。年代雖有別,成長卻類似,父母也需要贊美。
四、簡單故事型政治微課程開發反思
微課程內容的開發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一般要經過選題設計、教學策略設計、課程錄制、后期加工、網上發布、評價反饋等環節,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兩個階段。筆者在整理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沒有研究到位,比如復雜故事如何開發;腳本制作出來后如何制作PPT才能更好地表達出來;如果需要增加一些題目,如何選題、如何呈現、如何講解等方面。隨著微課程的不斷推進,專家和教師們的不斷探索研究,一定會有更多的素材可以為微課程的服務,而微課程本身除了用在學生學習,還要更多用在教研、班會課、形象推廣等領域。
參考文獻:
[1] 蔡躍著.微課程設計與制作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 李玉平,劉靜波,付彥軍著.微課程設計與案例賞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