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澤華
[摘要]2013年底,我國正式將發展普惠金融納入黨的執政綱領,普惠金融采用多元化的金融供給,旨在滿足所有人對金融的需求,讓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務。傳統商業銀行金融的發展存在信息不對稱、區域限制、交易成本等問題,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這些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它與普惠金融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通過了解互聯網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發展情況,提出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普惠金融的發展以及普惠目標的實現,并對普惠金融的有效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進而保障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共同進步。
[關鍵詞]聯網背景 普惠金融 可持續發展
普惠金融為低收入、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提供了平等的權利,所有人都可以獲得足夠的金融產品,并且有相同的金融服務渠道。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主要以大客戶為服務主體,而普惠金融發展則是以小客戶為服務對象,投入的成本較高,單戶取得的盈利低,其潛在的風險也較大,因此,傳統的經營模式無法實現普惠。而在網絡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了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本文就普惠金融主要發展對象以及其融資狀況,提出了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以期普惠金融可以借助互聯網更好的發展。
一、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及融資狀況
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被傳統金融體系排除在外的弱勢群體,主要是指三農領域、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者等群體。以下是弱勢群體存在的融資狀況。
(一)三農領域的融資狀況
農業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為了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部門積極對農業進行改造,建立農業合作組織以應對農業市場化。然而三農領域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給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發展帶來了阻礙。大部分農戶不能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盡管在中央政府持續強調下,三農領域受到了金融機構的支持,但是三農領域在融資上依舊面臨著嚴重的約束,因此,三農領域的融資是金融支持的重要領域。
(二)中小微企業融資狀況
中小微企業為農業人口和城鎮貧困人口的就業創造了機會,為社會和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積極的推動了的國民經濟發展,然而中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卻有著嚴重的問題。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將近95%的中小微企業沒有得到過金融機構貸款,由此可見,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重視程度不夠,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和中小微企業對經濟的貢獻出現嚴重的倒掛現象。
(三)中低收入者的貸款狀況
中低收入者主要指城鎮貧困人口、農村人口,他們由于初始資源稟賦的差異,在獲取金融資源時被金融機構所排斥。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難以向金融機構借到資產,導致農村人口無法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收益。因此,中國應加大力度推行普惠金融,力求給社會各個階層帶來利益。
二、聯網背景下發展普惠金融的建議
(一)針對普惠金融發展的問題出臺政策措施
普惠金融存在高成本、高風險、低利益的特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應出臺財政扶持政策,對于成本費用較高的特殊地域、業務和機構進行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通過一些激勵性金融政策以及再貼現、差別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不斷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的融資力度。對扶貧、災后重建、就業、助學等民生領域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加大力度,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充分就業。
(二)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信貸技術創新
傳統商業銀行應緊緊抓住互聯網發展這一機遇,積極地對客戶識別模型進行探索開發,進而提高其服務效率,從而滿足小微群體的融資需求。將線上線下相結合,針對客戶識別模型的運行情況不斷進行優化,使互聯網的融資服務更加快捷。目前相應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信用信息和倉儲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線上獲取,然后再通過線下實體運營的信息對此進行驗證,進而對互聯網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矯正,使客戶識別模型的辨識能力得到增強。通過這種模型,不斷對融資服務的流程進行優化,使整個業務流程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并且可以順利的進行,降低小微信貸業務的成本,提高運營效率,進而使小微群體客戶對此更加滿意。
(三)統一認識,加快轉型發展
傳統商業銀行各機構應統一認識,對普惠金融市場加大研究,并且提供資金支持,進而推動業務的轉型發展。大型傳統商業銀行具有網點、資產、信譽等優勢,應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將其向服務優勢進行轉化,而繼續進行傳統存取款、匯款等基礎的金融業務,繼續發揮網絡銀行和手機銀行等服務能力,為廣大群體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
三、總結
隨著互聯網快速的發展,普惠金融也不斷發展起來。普惠金融旨在建立一個為社會所有階層提供平等服務的金融體系,通過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普惠金融的發展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本文主要從被傳統銀行排除在外的弱勢群體進行分析,概括了其目前的融資現狀,并且對加快普惠金融的發展提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以期普惠金融自身有個很好的發展,并且有效承擔社會責任,與此同時,可以促進弱勢群體的資金融通,加快弱勢群體的發展,進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