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鵑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廣泛應用促使網絡傳媒日益興盛。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各個大學紛紛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本科階段開設網絡新聞傳播的課程,培養網絡新聞傳播人才。
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中國網站數量為506萬個,半年增長4.8%。互聯網信息技術正在加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我國消費升級、經濟社會轉型、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推動力。
網絡媒體大行其道,網絡廣告也呈現高增長率。中國視聽網絡節目服務協會2016年12月7日發布的《2016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估算,2016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預計為2295億元。而在2012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僅為753.1億元,短短四年時間增長3倍多,絕對是超高的增長率。新聞傳媒業界呈現出如此景象,必然也對新聞傳媒從業人員、新聞傳媒學界產生相應的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網絡媒體的涌現,網絡編輯的工作崗位需求也越來越大。按照現在近500萬個中國網站數量來估算,即使一個網站只配備兩位網絡編輯,目前中國擁有網絡編輯從業人員就多達上千萬人,我國現在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大約有75萬人,而網絡編輯有近千萬人,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的數量遠遠超過傳統媒體。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網絡編輯職位的需求還將繼續呈上升趨勢。
從人員背景上看,20年前,各大網站的編輯和從業人員都是具有濃厚的理工科背景,網絡媒體比較重技術輕內容。自2004年后,很多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開始大量進入網絡媒體,有著人文社科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了網絡媒體的主要崗位。新聞、計算機、中文、法律、財經、歷史等專業的人員紛紛進入網絡媒體工作,網絡媒體的人員組成趨向多元化、多專業發展。
從人員需求上看,掌握網絡新聞傳播規律、擅長制作網絡信息內容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新的形勢發展促使高校的傳媒專業的網絡新聞傳播課程必須有所改變,以適應業界的這種變化。
因此,我們對課程內容也做了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使課程內容與現實緊密相連,按照網絡新聞業務的不同劃分成不同板塊進行教學,注意密切結合最新的網絡傳播案例,啟發學生思考,掌握其中的傳播規律并注意引入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到課堂。
和傳統新聞線性的組織方式不同,網絡新聞的組織方式是非線性、層次化、多媒體化的,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掌握相應的互聯網計算機信息技術,對技術的依賴性較強。很多網絡媒體都要求編輯能寫稿子、能拍視頻、能修圖片、能做剪輯后期處理等,最主要的是能把自己采集的信息整合后迅速準確地發布出去,要能進行多媒體內容的整合編輯,能面向多平臺進行編輯,甚至能運用手機終端做現場直播。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網絡新聞傳播課程之前最好就已經掌握一些專業軟件的應用,例如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制作網頁的軟件Dreamweaver、視頻后期編輯的非線性軟件Premiere等。因此我們提出了專業軟件學習先行的教學方案,在上網絡新聞傳播這門課程前,教師會推薦一些書籍和學習方法,要求學生先自學或選修一些專業應用軟件的課程例如電腦圖文制作、非線性編輯等。這樣就不需要在上課時用太多時間講授軟件的使用。
網絡新聞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本身并沒有多少理論,大部分理論框架來源于新聞學及傳播學,很多都是經驗性的總結。網絡新聞形態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發展變化迅速,但在教材中對網絡傳播中的新概念、新名詞、新動向卻更新得很慢。很多在網絡上傳播的新聞熱點,如在微博微信興起的諸如“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等眾多的新聞事件雖然激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討論,但在教材中卻很少提及,學生對這些網絡新聞熱點問題的傳播的關注和研究也缺乏足夠的指導。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引入這些網絡傳播案例,進行案例教學。
互聯網是一種融合性的傳播媒介,同時也是一個多樣性的社會。網絡傳播是一種復雜的傳播活動,要揭示它的深層規律,不僅需要理論上的總結分析,更需要實踐層面的關照。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對網絡傳播活動與現象進行闡釋,對其社會影響進行分析,無疑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網絡傳播,掌握網絡傳播中的技巧和方法。
一般來說,我們在教學中盡量選擇一些當下社會的重要新聞或者貼近大學生的社會關注度高的社會熱點問題作為我們教學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剖析、討論、總結以及輔導學生自己動手將這些新聞和熱點問題加工成網絡新聞專題。例如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看有關“兩會”的網絡報道,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不同的網絡平臺、網站、終端上“兩會”的報道主題、形式、技術應用有何差異,為什么有這些差異,哪些的傳播效果更好。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選擇貼近大學生的話題或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更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例如對“是否應該逃離北上廣”這樣的話題,學生們的積極性就很高,不但在課堂上討論熱烈,分析,并且制作了網頁、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新媒體形式去進行線上報道和討論。
案例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教師抱書教、學生被動學的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新聞信息傳播的綜合素質,是符合當下網絡新聞報道發展的要求的。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一是要增強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新聞創作,信息整合傳播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熟悉網絡媒體工作內容和流程,為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打基礎。這兩個目標實際上都突出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著這兩個目標去進行,具體就是要求學生能獨立策劃并利用網頁制作工具制作出一個網絡新聞專題。制作一個網絡專題,需要用到圖表圖像的制作技術、視音頻后期編輯技術、網頁制作技術等,這些內容的授課大多采用的是演示和示例式教學,老師在操作制作完成后,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馬上就能自己模仿制作出來。因此,我們把網絡新聞傳播的課程放在多媒體網絡機房授課。每臺電腦都安裝有網絡編輯需要的軟件,如圖形圖像處理軟件、非線性編輯軟件、網頁制作軟件、辦公軟件等,并能連接到互聯網,實時地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各種互聯網上的應用,拓展他們的互聯網使用技能,豐富編輯手段。同時,有關于網絡專題策劃部分的教學我們往往采用學生分組討論,頭腦風暴的方法進行。
總之,在教學方法盡量采用案例法、分組討論、頭腦風暴,反轉課堂等教學手段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教學中,提高他們的主動學習興趣和實踐操作能力。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用戶規模達7.53億,較2016年底增加2930萬人。互聯網用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持續提升。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非常普遍,在這種形勢下,引導學生利用手機終端嘗試建立微信公眾號、做手機直播等網絡傳播實踐活動也就非常必要了。因為課時有限,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會以專題的形式向學生介紹這些網絡傳播活動,鼓勵引導學生結合第二課堂在課下進行實踐,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取部分學生成果進行討論評價。實踐證明,學生對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非常感興趣,參與積極性很高,很多同學都嘗試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內容,部分同學嘗試做了手機直播。在這些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們學與思相結合,更好地去理解現在流行的網絡傳播活動。例如我們有學生通過嘗試手機直播提出了這種傳播活動內容看似非常無聊但為什么吸引了大量的人群關注并產生巨大的收益,大家在課堂和線上都展開了熱烈討論,還有同學以此為選題寫了高質量的論文發表在專業期刊上。通過這些活動,改變了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了他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現在的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媒介就是手機了,微信、網絡直播等這些新的傳播方式也是他們經常使用的,所以引導學生自己建立微信公眾號,做手機直播,讓他們自己生產傳播內容,學生們的興趣都很高,進而促進了學生學與做,思與研相結合。
結合課堂內容邀請一兩位業界的專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進行交流,例如邀請本地一些知名網站的編輯與同學們現場交流,傳授經驗。通過這些交流可以更新師生的思想觀念,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師生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使學生了解業界最新的動態及學習的重點和方向。但注意的是一學期不宜邀請太多專家,教師要結合地域及學校的特色邀請業界的專家。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能組織學生去網媒參觀,鼓勵學生去網絡媒體實習實踐。
總之,新聞傳播學科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而網絡傳播課程在新聞傳播學科里是一門年輕的課程,目前廣泛的互聯網應用促使它飛速發展。對于這門課程的研究、教學方法等大多還處于經驗總結階段。總而言之,網絡新聞傳播課程的教學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大力結合最新的互聯網應用的傳播技術和手段進行教學實踐,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新聞信息整合能力。[本論文獲西安財經學院教學研究項目資助(16xcj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