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摘 要:磨具設計與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領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專業性技術,機械制造相關企業也隨之對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提出了培養大量專業技術型創新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中,針對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的改革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工業產業的發展前景可謂是一片光明。就我國機械制造業中的磨具工業而言,當前的具體發展模式和技術都已十分成熟,已然成為了世界排名第三的磨具生產國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現在我們正走在全球機械制造業發展的前列。具體而言,在以磨具工業水平作為重要標準來衡量國家機械制造水平高低的今日,“機械制造”成為了高職院校必須予以重視的一個專業,而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改革也成為了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重點。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
在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中,教師若想更為有效的進行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改革,那么就應先明確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以此來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術型創新人才。也就是說,在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的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中,教師需弄清楚高職教育的本質要求,并本著高職院校教育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基本原則,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更為全面和更為具體的教學,學生才能在具備相應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在進行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涉及知識面比較廣泛的相關問題,對學生采取“‘寬口徑+‘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夠既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又具備較強的工作環境適應性,這樣學生才能在畢業后有更多的選擇。
二、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
隨著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改革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為使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的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得以更為順利的進行,教師有必要對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持續優化。一是,教師要能夠明確突出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所應用能力培養方面的教學內容,并根據相關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進行對教學內容合理的把握,以此來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令教學內容的構成能夠更趨于合理;二是,教師要對課程的教學課時進行合理的調整,令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夠形成一個新的平衡,以便讓學生的實踐性應用能力能夠得到更好的培養,以此來滿足企業對于人才實踐能力的相關要求;三是,教師要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表現得更為積極,以便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獲得更好的實踐能力提升。唯有如此,學生才會向著“專業技術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斷靠攏。
三、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創新
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的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教學中,為了讓課程改革得以真正的落到教學中的實處,教師需特別注意要對教學方式與方法進行創新,以便讓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和課程教學體系優化的效果得以真正的展現出來,從而使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的教學變得更為有效。一是,教師要對教學的具體方法予以創新,徹底顛覆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被動”處境,讓學生能夠隨著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來進行思維的發散,并逐漸成為教學活動展開的中心;二是,教師要有意識的增加互聯網技術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使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的教學能夠變得更為形象具體,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了解到磨具的具體結構,令學生能夠清楚的知道磨具的基本制作過程,使“磨具”的概念在學生的腦中變得更為形象;三是,教師要進一步強化“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采取更為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在學生本身得到足夠尊重與重視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學引導。唯有如此,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學習能力有一定差異、實踐操作能力有高低之分等問題才能得以有效解決,從而使學生的自身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體現,為學生成為“專業技術型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四、實訓與實習的銜接
由于磨具設計與制造行業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而企業進行相關生產作業的設備價格較為昂貴,故企業并不會給畢業生太多的時間來適應工作,而是要求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即可獨當一面的進行工作。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磨具設計與制造課程改革要得以更為徹底的進行,就需要教師盡可能的讓校內實訓教學和企業頂崗實習實現無縫銜接,令學生在校內實訓階段就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來做好萬全的準備,待到頂崗實習時就能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獲得專業技能的進一步熟悉和鞏固。
正因如此,高職院校需進一步加強同企業的合作,依托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和企業的生產資源優勢來進行實踐基地的建立,實現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實習、就業的一站式教學服務。同時,高職院校也要進一步強化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使教師在具備教師資格的同時,也具有過硬的職業資格,以此來為學生提供更為有效的職業教學引導,從而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成為符合企業生產需求和要求的“專業技術型創新人才”,進而學生才能在生產第一線上更好地展現其自身價值。另外,高職院校還需對學生施以符合“職業就業準入制度”的教學引導,讓“專業技術型創新人才”的企業人才需求普適性標準得以推廣開來,令學生開始積極的參加社會職業準入資格的相關考試,使學生有機會獲得對就業有所幫助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樣學生在畢業后才會具備足夠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職院校的機械制造專業中,若教師想要讓磨具設計和制造課程改革進行得足夠徹底,那么就需要在充分考慮了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對社會因素和高職院校的相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便保證學生獲得符合實際需要的教學引導。唯有如此,高職院校才能為社會建設和發展培養出大量的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