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郝蘭春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CT與MRI平掃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對照。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臨床資料,均進行CT與MRI平掃檢查,準確記錄檢查結果,進行對照分析。結果 CT檢查結果中,0級患者為7例,Ⅰ級患者為5例,Ⅱ患者為12例,Ⅲ級患者為20例,Ⅳ患者為6例。MRI平掃結果中,0級患者為9例,Ⅰ級患者為8例,Ⅱ患者為11例,Ⅲ級患者為17例,Ⅳ患者為5例。可得,MRI平掃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早期病變效果優于CT檢查。CT檢查骨質侵蝕及骨質硬化檢出率為72.0%與68.0%,顯著優于MRI平掃檢查,具有統計學差異(P<0.0%)。結論 CT與MRI平掃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應用各有優缺點,若將CT與MRI平掃診斷聯合可顯著提高檢查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準確率,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MRI平掃;CT檢查;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01
在臨床治療中,強直性脊柱炎較為常見,為一種慢性炎癥型免疫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骶髂關節病變,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為研究分析CT與MRI平掃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效果,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均充分知情同意,排除精神障礙患者。50例患者中,年齡范圍為26歲到44歲,平均年齡為(32.12±3.50)歲,14例患者為女性,36例患者為男性。選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髖關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部分患者存在一定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存在一定腿部麻木與疼痛。
1.2 方法
分析臨床資料,均進行CT與MRI平掃檢查,準確記錄檢查結果,進行對照分析。CT檢查儀器GE64排CT,進行平掃檢查,層厚小于等于5 mm,進行骶髂關節面掃描時需保持5 mm層厚。MRI檢查儀器為PHILIPS 3.0MRI掃描儀,厚度為4毫米,取仰臥位,檢測STIR、T1W1及T2W2和FLASH序列。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檢查分級情況對比
CT檢查結果中,0級患者為7例,Ⅰ級患者為5例,Ⅱ患者為12例,Ⅲ級患者為20例,Ⅳ患者為6例。MRI平掃結果中,0級患者為9例,Ⅰ級患者為8例,Ⅱ患者為11例,Ⅲ級患者為17例,Ⅳ患者為5例。可得,MRI平掃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早期病變效果優于CT檢查。
2.2 骨質硬化及骨質侵蝕情況比較
MRI平掃檢查結果顯示,骨質硬化檢出率為32.0%,骨質侵蝕檢出率為36.0%。CT檢查骨質侵蝕及骨質硬化檢出率為72.0%與68.0%,顯著優于MRI平掃檢查,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 討 論
在臨床治療中,強直性脊柱炎較為常見,為一種慢性炎癥型免疫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骶髂關節病變,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直性脊柱炎早期臨床癥狀并不典型,易發生錯診漏診等情況,延誤患者病情,加重關節損傷。盡早給予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療[2],可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破壞患者關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CT與MRI平掃為兩種常用的檢查方法,CT檢查可通過層層掃描顯示患者骶髂關節間隙中變化情況[3],并顯示患者骨質硬化及骨質侵蝕情況,檢查效果良好。MRI檢查方法主要應用于患者脊柱與頭部的檢查,對患者機體未造成放射性傷害,掃描速度慢。在本次研究中,MRI平掃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早期病變效果優于CT檢查。CT檢查骨質侵蝕及骨質硬化檢出率為72.0%與68.0%,顯著優于MRI平掃檢查,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得,CT檢查骨質硬化及骨質侵蝕優于MRI檢查,MRI檢查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敏感度高于CT檢查,若兩者聯合,可于一定程度上提高診斷骶髂關節病變準確性。
綜上所述,CT與MRI平掃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應用各有優缺點,若將CT與MRI平掃診斷聯合可顯著提高檢查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準確率,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駱玉輝,滕錄霞,張遠鴻,黃祥輝,馮兆章,等.MRI與CT在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價值對比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5):825-826.
[2] 張瑞明,郝德峰,耿喜娥.CT與MRI在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程度上的不同表現[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1):97-98.
[3] 尹成俊,魯國衛,章 宏,程平章,胡麗春,等.CT與MRI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3):485-486.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