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超
摘 要:陳為人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者,東北黨組織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國共產黨號召下,他積極推進工人運動,足跡遍布中國北方各地。他不僅具體指導了山海關工人運動,還親自領導了規模宏大的北京印刷工人大罷工。在長期工人運動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對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陳為人與早期工人運動,對于了解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發展情況,把握早期工人運動基本策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陳為人;工人運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181-02
陳為人是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他組織和領導了山海關工人運動和北京印刷工人大罷工等,建立了北京總工會,擔任過北方職工委員會書記,并先后在上海區委和北方區委從事工運工作,為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早期工人運動的實踐
(一)開展鐵路工運
1922年之前,北方鐵路沿線開展工人運動緩慢,為了有效地在北方鐵路沿線組織工人運動,4月,李大釗委派陳為人考察北方鐵路沿線各站口的工人情況,經過艱苦深入的調查研究,陳為人建設性地提出了“抓一個點,帶一條線”的工作部署。其主要內容是:首先,以鐵路沿線的始發站為突破口,建立黨團組織,發展骨干人員。然后,通過各點之間的影響,帶動整條線的工人運動。陳為人的想法得到了李大釗的支持,并積極投入了實踐,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直奉戰爭爆發后,直系吳佩孚取得了勝利,并從交通系手中奪取了北方鐵路的統治權。吳佩孚接管鐵路后,鐵路上舊有的交通系勢力與直系勢力之間斗爭激烈。李大釗和北京黨組織想趁軍閥在鐵路上爭斗之際擴大黨的影響力。李大釗通過直系好友,借著“視學”的名義將陳為人等五人安排到鐵路上,開展工人運動,陳為人被派到京奉路上工作,重點指導山海關工人運動。在開展工人運動過程中,陳為人認真聽取當地工人的心聲,就工人反映的建立工會問題積極籌劃。經過思考,他和張昆弟一起通過石家莊總機廠的工人積極分子串聯發動工作。首先從總廠到分廠建立工人小組,再組織各小組代表參加大會,正式成立正太鐵路第一個工會。陳為人有時也去京奉鐵路沿線開展黨團組織的建立,并積極配合工人建立工人俱樂部。同時也會向他們宣傳革命思想,鼓勵工人團結起來,抵抗不公。不久,陳為人被派到天津、濟南具體指導學運、青運和工運斗爭,在上海將北方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經驗介紹給全國,他與廣大工人群眾一道,爭取到長辛店八月罷工的勝利,推動了京漢鐵路工人運動迅猛發展,掀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最大的鐵路工人政治大罷工[1]58。
(二)組織印刷工人大罷工,成立北京總工會
1924年底,陳為人奉調從上海回到北京,擔任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組織部長,兼任職工委員會書記,協助李大釗領導整個北方區的工運斗爭。回來后,陳為人先后奔赴石家莊、保定、天津等北方區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了當地工農群眾的現實情況,并在天津工人居住區設立常駐機關,廣泛而又徹底地聯系工人,聽取他們的生活訴求,積極引導工人們的思想,大力開展工人運動。11月底,李大釗聽取了關于北京地委的匯報工作后,深感北京地區開展工人運動成效甚微。于是經過研究決定由既具有實干精神又擁有工運實踐經驗的陳為人負責北京地區工人運動等方面的工作。1925春,北洋政府財政部印刷廠發生了工人大罷工。聽到消息后的陳為人,匆忙趕往罷工現場,了解工人罷工的具體情況,并積極指導工人罷工,因而獲得了工人們的信賴和友情。由于北洋軍警的干涉,廠方答應了工人的部分要求,并辭退了組織罷工的三名工人,罷工運動并沒有繼續進展下去,工人被迫上工。事后,陳為人和李大釗深刻總結工運失敗經驗教訓并達成如下共識:第一,財政部印刷罷工運動雖然沒有取得完全勝利,但是它加深了我黨與工人的聯系;第二,此次工人罷工組織渙散,工人們沒被完全凝聚起來,必須加強黨對工人的領導,努力提高工人覺悟。第三,妥善安排被辭退工人,同時要給予他們必要的生活援助。在安排失業工人的生活時,陳為人積極引導和教育這些工人,使得他們的思想覺悟得到提升,從而吸收他們和其他幾位工人積極分子入黨。為了進一步擴大黨對工人的影響力,陳為人幫助這些入黨工人建立了工人支部。并以支部為中心通過工人們熟識的社會關系到處聯絡其他行業的工人,開展各種活動和斗爭。在開展活動中,由于印刷廠工人們具有一定的文化,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陳為人逐漸確定了以報館、印刷行業作為開展工運的突破口。于是他經常前往這些地方,向這些印刷工人宣傳新思想,很快他就培養和組織了一批積極分子,通過這批人的發動,報館、印刷工會很快成立了起來。“1925年3月24日,陳為人領導北京市1 800名印刷工人舉行了前所未有的大罷工,迫使全城27家報館停止出票多日,顯示了北京的工人積極在黨的領導下覺悟起來的巨大力量”[1]79。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陳為人抓住機會,聯絡各行業同志,相繼成立人力、搬運、五金等產業工會,確定工會新的部址。同時他也積極吸收和接納其他工會加入,最后通過與各工會負責人的協商,最終確定于1925年10月,成立北京市總工會,北京總工會的成立標志著我黨在北京地區開展工人運動取得了重大進展。
二、開展工人運動的基本策略
(一)實地考察工人情況
早在上海外國語學社求學期間,陳為人就十分注重調查研究。他在課上認真學習外語和馬克思主義知識,課后經常到俞秀松和李達住處虛心求教,接受他們的指導和幫助。根據他們的幫助和要求,陳為人深入到工人中間,做艱苦細致的調查,發現許多工友迷信思想嚴重,認為自己生活困苦是命中注定的,是“八字不好”,還有些工人參加天主教,基督教的活動。調查之后,他向陳獨秀、李達、俞秀松等提出在工人中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的辦法。” [1]40陳為人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很快就轉化為實踐,由他和李啟漢負責試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黨的一大后,開展工人運動作為黨的中心任務被提上日程。陳為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抱著極大的革命熱情投入到開展工人運動的浪潮中去。跟以往一樣,他總是不辭辛勞,深入到工人們的工廠、居住區和他們促膝長談,感受工人們的工作狀況,了解工人們的生活訴求。通過陳為人的實地考察,工人們的真實現狀被記錄了下來,為之后開展當地工人運動提供了重要資料。
(二)培養工運骨干
伴隨著全國工人運動的開展,工人階級的力量在實踐中被迅速地整合起來,成為社會上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為了進一步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陳為人在北京總工會成立后,舉辦了旨在“培養工運骨干和訓練工運積極分子”的職工訓練班,并親自上課。陳為人認為:“我們中國做職工運動的人們,有的以為能吃苦耐勞就是做職工運動的本領,固然做職工運動要吃苦耐勞,然而,有需要有做職工運動的知識。” [1]80為了加強對黨團員干部教育和訓練,陳為人根據李大釗的指示,與當時北方區委宣傳部負責人趙世炎,在原石老娘胡同和北大三院,辦起了中共北方區委的第一所黨校,黨校的首屆學員主要由北京市和北方各省市的黨團員骨干構成,數量達到二百多人。陳為人和趙世炎等均擔任教員,由于陳為人有從事工運的經驗,負責教授《職工運動》的課程。
(三)宣傳革命思想,組織工人運動
近代以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工人階級長期受到“三座大山”的壓迫和欺凌,生活苦不堪言,思想也被長期禁錮。陳為人意識到,開展工人運動的關鍵在于解放勞工的思想。為此,他以身作則親赴工人聚居的地方去宣傳革命思想。陳為人同李啟漢等一起在上海小紗渡等紡織工人集中地地方試辦“工人半日學習”和“勞動補習學校”,并分別擔任日夜聯辦的教課任務,并同楊樹浦一帶的煙草工人、機器工人、印刷工人建立關系;后因工人讀書困難,學習一度停頓,他們又暫時改名“上海工人游藝會”,用展開文娛活動的方式吸引和教育工人。不久,“工人半日學習”“工人夜校”重新辦了起來,還組織和成立了一些工人俱樂部和工人游藝室,他們一邊在外國語學社學習,一邊擠出時間參加工人夜校工作,同“同繭手朋友”打成一片,自己得到了提高,又使工人受到教育[1]40。同時,工人關注度較高的期刊、報紙也是他喚醒工人的主要陣地,他在《我們底勞動力哪里去了》分析了“老爺們”“太太們”“小姐們”這些不從事生產的寄生蟲,剝削壓榨勞工的真相。在《今日勞動底責任》號召勞工們團結起來去反抗那些惡勢力,為自身的解放斗爭。
三、陳為人開展工人運動的啟示
(一)總結實踐經驗是動力
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首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懷著一顆顆堅定的愛國信念前赴后繼地投入到救國圖存的道路上。在這條救亡的道路上,他們廣泛吸收和借鑒俄國豐富的經驗,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聯合勞工,開展工人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等。這些俄國的經驗一定程度上指明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但由于中國自身的國情,使得它們并不能指導具體實踐。所以這些具體的工作需要中國的無產階級自身去實踐、去探索。陳為人是中國早期共產黨員,馬克思主義者。在實地考察工人情況的時候遇到過排斥,指導北洋印刷工人罷工的時候也以失敗而告終,但他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吸取教訓,最終使他在以后開展工人運動時候更加順利。廣大的無產階級隊伍中還有很多善于總結經驗的人,陳為人只是其中一員。就是因為善于總結實踐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種革命斗爭才能在曲折中前進。
(二)正確的策略是關鍵
在爭取工人解放的過程中,了解當地工人情況是前提,培養工運骨干,宣傳革命思想是手段,組織工人運動,凝聚工人力量才是最終目的。 陳為人開展工人運動的活動范圍主要在北方各地,無論是在天津、唐山還是石家莊,他總是親自前往當地的工人聚居區,去了解工人真實的情況,回去之后再根據這些情況制定出適當的方案,然后在當地執行,所以開展當地工人運動相對順利。之后為了擴大工人運動的范圍,陳為人等親自執教,培養了一大批工運骨干和積極分子,這些擁有先進思想的“革命火種”,帶著相對成熟的工運知識,奔赴全國各地,宣傳革命思想,組織工人運動,對推動我國工人運動走向高潮做出重大貢獻。這一整套的工運策略反映了我國早期開展工人運動的理論體系正在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呂芳文.陳為人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