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中職學校機械制造專業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不僅要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使用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就業創業能力。
關鍵詞:中職;機械制造專業;教學改革;創新
前言
機械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而創新教育無疑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如何將創新教育與教育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人才培養、專業相融合以發揮更大的效能,是目前學者、學術關注度較高的幾個方面。
1 從創新視角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重構
1.1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進行漸進式培養,夯實基礎,需要進行體系基礎建設、能力培養、大賽平臺檢驗等多個環節。
首先要進行體系基礎建設,理論知識是學生進行實踐的支撐,所以學生要汲取豐富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師資隊伍應培訓為一支具備工程背景的高素質教育隊伍,才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工程訓練;實踐平臺建設涉及開放實驗室、CDIO室、創新平臺建設;再者評價機制應該根據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要求,根據創新創業教育要求,制定評價體系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考核。
其次,對學生能力培養主要在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獨立學習能力、工程理念、協作能力、團隊意識,盡可能地貼近工程實際,縮短學生畢業后的培訓期,盡快地走上工作崗位,順利成長,同時也能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
最后,能力需要檢驗才能顯現效果,在校期間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亞太機器人大賽、金相大賽、創新創業教育訓練計劃、創青春、紅點等專業特色明顯的競賽類大賽。參加大賽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經歷,認清差距,創新的方向更加明確;另外通過各個大賽帶動一批學生,形成“以點帶面”的效應,在專業內、學院內、校內形成創新的風氣,提高學風。
1.2 將信息技術作為實踐教學的輔助手段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已經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智能制造已成為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高校專業課程要主動對接信息技術,加速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積極探索在專業教學中如何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將課程內容更好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在課程中對于一些無法開出的實驗,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課堂給予學生進行展示,作為實踐教學的輔助措施。像車輛專業的駕駛實習,可以借助模擬駕駛器使學生對車輛基本操作進行掌握,然后再上車,做到事半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夠節約實習經費,一舉兩得。
2 課程改革的目標及方法
2.1 改革目標
在當前社會發展條件下,如果沿用傳統模式培養學生,不及時轉型,勢必影響自身的生存。轉型發展的核心是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針對此模式提出以下改革目標:
2.2.1 學校教學方式轉變:由以課堂傳授為重點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中心轉變。以比賽和項目為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通過調研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完成一個比賽或者一個項目,提升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交流的能力。
2.2.2 弱化期末考試,重視實踐教學過程的考核:重視過程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相互滲透到各自的項目中來,從而使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2.2.3 突破傳統的順序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時先理論后實踐,改革為邊理論邊實踐的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各自創新意識,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在理論指導下,開展實踐。
2.2 改革的方法與探索
2.2.1 結合工程實際教學
教學時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多舉一些實際生活或工程中的例子,這樣才能使教學更生動,學生的興趣才會更濃。例如對于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軸轂聯接等零件設計,分析失效原因是講課的重點,在以往的課程中,學生們普遍學習效果不佳。若增加幾個零件陳列室,從各企業購置一些失效零件,制作一批較大的零件模型。上課時帶學生去陳列室,這樣學生對每種零件的不同失效形式及螺紋、蝸桿旋向,輪系的布置等就有了直觀的認識。以我系現在講解螺栓聯接內容為例,一般在陳列室上課,對于學生困惑的螺紋左旋右旋、螺紋牙型及其應用等問題,一看便知,一用便會。同時結合很多工程實際來分析,這樣學生馬上就體會到了螺紋聯接的重要性,學生對這些實際性的東西非常感興趣,聽課非常認真。
2.2.2 開發彈性學時綜合性、創新性實驗
整合現有資源,開設新實驗。比如自行車裝拆等,有如下優點:自行車相對來說屬于比較簡單的機械,自行車中有鏈傳動機構、鉸鏈連桿機構、彈簧、螺栓、螺柱、離合器、軸、軸承等機械零件與構件,也包含相當多的機械基礎知識。通過拆裝自行車,能夠使學生了解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基本知識,掌握機械裝配方法,使學生肚子里“有貨”,再進行機械產品創新設計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與此同時,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可適當穿插一些材料熱處理、零件結構工藝性等問題,多樣化開展學習活動,不必將實驗課時限定在2學時。此外積極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第二課堂,用競賽和學生大創項目激發學生的興趣,適當給予學分獎勵,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2.2.3 課程設計融合到理論教學中
為改變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脫節的問題,在課程學習開始時就將課程設計題目和任務布置給學生,課堂理論教學按照課程設計的計算順序為主線依次進行,每講完一部分內容就將課程設計的有關任務以課外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帶著設計任務聽課,學生可以充分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有足夠的時間與老師、同學交流,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刻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樂趣。理論教學與課程設計的相關計算基本保持同步,最后再安排集中時間進行畫圖、整理計算說明書、小組討論答辯等,避免了學生為了趕任務而抄襲他人,整個課程設計質量普遍提高。
結語
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創新不足將導致競爭力不強。對國家而言創新不足會在國際競爭中落后;對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創新不足將導致學生在就業中處于不利地位。只有通過實踐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創新。學生要勇于擔當,在實踐中進行鍛煉,在創新中自我升華。
參考文獻:
[1]趙強等.基于創新教育和CDIO理念的機械類專業案例教學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3):133.
[2]鄧輝,劉德勝,石磊.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反思與改革探索[J].輕工科技,2017,8(8):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