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福梅
摘要:古代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由于古詩的內涵高度濃縮,學生難以理解,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古詩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深刻,意境美麗,學生歡迎流暢的節奏,所以教師應該改變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本文主要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身對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的自己的看法和經驗。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
引言:
古代詩歌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古代對詩歌的教學非常重視。古代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課標實施后,提出了新的詩歌教學。古詩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欣賞古詩,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但由于古詩遠離學生實際生活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古代詩詞語言凝練,內蘊豐富,學生們很難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改變教學觀念,走出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讓學生學習古詩有樂趣,培養情操,增強審美情趣。
一、了解背景
古人說:“知人論世”,眾所周知,詩詞創作在很大程度上與作者的寫作背景有著密切關系。雖然文學常識并不是高考的重點,但是理解作者的人生經驗,對于學習古詩也有重要的作用,這是詩歌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脫離了作者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寫作背景,卻很難深刻領會到詩歌的內涵。筆者的個人經歷,成長背景將在詩中留下痕跡,這是我們理解意境的關鍵可以超越時空的障礙,了解作者的感受。如李煜《虞美人》中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表達詩人心中的愁思,作為永恒的名言。李煜是南唐李后主,不善朝政,但擅長繪畫以及音律,特別是以詞的成就最高。南唐滅亡后李煜寫作了這首《虞美人》,因此,惹怒了宋太宗而被處死。這首詩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懷念,如果了解李煜的經歷,就會加深對其中的愁苦理解。再如杜甫被尊為詩圣,不僅是因為他詩歌成績高,更因為他詩歌的現實主義風格,關注下層貧苦人民的生活。杜甫經歷了盛唐轉入衰落的過程,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目睹了百姓的苦難,再加上晚年生活的窮苦,他對貧苦人民的生活深有感觸,他創作的“三吏、三別”都與百姓的悲慘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如果了解杜甫的人生經歷,必能更透徹的理解他的詩歌創作。
二、注重誦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誦讀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閱讀可以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意義,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并且能夠理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意蘊。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大,教師也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從閱讀古詩詞的文字美、韻律美、情感美,學生在激烈的學習任務中忽略古詩的理解詩歌的閱讀,只注重詩歌的基本知識,只要能應付考試,可以說古代詩歌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只有把握解釋的意義和答題的技巧,古代詩歌的特色被喪失了。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誦讀古詩詞。首先,要注意詩歌的平仄對仗與押韻,讓學生用正確的方法來閱讀詩歌,從而理解詩歌在閱讀中的審美情趣。其次,閱讀不僅僅是一種聲音,而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適當的音樂,或者向學生展示詩詞意境畫面,引導學生更好的把握詩歌的魅力。再次誦讀古詩詞不能簡單地完成任務,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合自己感受,加入個人理解。如閱讀一些傷感的詩歌,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起自己的傷感,激發學生和作家的情感共鳴。
三、分析意象
古代詩歌蘊含著豐富的形象,詩人可以通過情感的形象。 意象一詞源于西方批評理論。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意象,是指通過創作主體的情感活動,由客觀對象創造的藝術形象。也可以說意象是一種客觀的物體,用來寄托主觀情感。許多詩人有自己的愛情形象,往往出現在他們的詩歌創作中,用來表達特殊的含義,因此,抓住這些意象對突破對詩歌的理解很有幫助,如果老師沒有向學生介紹意象,學生們只限于字面理解,很難理解詩歌的意義。如古代詩歌中的“鴻雁”在古詩詞中代指書信,因為秋天的鴻雁會向南移動,喚起鄉愁,所以古人也用鴻雁來表達游子的思鄉情懷。例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聲聲慢》中的“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寒蟬這個意象在古詩詞中多表達凄涼之意,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啼鳴,喚起人們的情思。古詩詞中杜鵑常與悲苦之事連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難》中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卑拙右住杜眯小分械摹岸霹N啼血猿哀鳴?!边@里的杜鵑都是用來表達悲苦之事。
四、品味意境
意境是一系列意象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是詩人主觀情感與客觀意象的產物。簡而言之,意境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景物描寫,情感表現或事件描寫,結合我自己的想象,感受到了詩人創作的意境,是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刻畫詩歌表達的意境,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如在教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作者的描繪想象詩詞畫面,通過教師的引導,有的學生感受到了“大江東去”的宏偉氣魄;有的學生感受到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氣勢,這樣從而把握住整首詩詞的意境,不斷深入理解作者的豪放之情,真正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五、各抒己見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提供足夠的思維空間。在對古詩進行高中生教學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一般來說,讀者的理解和感知因人而異,客觀因素如讀者所處的時間、地點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另外,文學本身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在分析同一作品的內涵時,每個讀者的感受和理解都不盡相同。高中學生已經有了一些思辨的思維,思維也基本成熟。因此,當他們看問題時,可以形成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對于這些觀點的不成熟,教師應該采取一種恭敬的態度,采取鼓勵的態度,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此外,教師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索空間,讓學生自由地進行課堂思考。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激活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氛圍,同時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
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詩歌不僅有助于人們的啟蒙,而且有助于愛國主義的培養和形成。因此,其堪稱我們華夏民族寶貴而燦爛的文化遺產。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把這個寶貴的文化遺產傳給我們的學生。這對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古詩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只有通過多種教學策略的靈活采用和創新,促使學生將自己的情緒完全轉化為詩人的情感,甚至詩(詞)人才會有情感上的共鳴,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真諦,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以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天鵬.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 語文學刊, 2015(7):150-151.
[2]吳淑情.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 科普童話, 2015(26):107-107.
[3]曹霞. 吟誦千年情愫,傾訴詩詞意境——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側重點分析探索[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