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畫畫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也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畫一幅又一幅,不斷創作,不斷動腦筋,不斷又有新的想法,思索總是伴隨著自己,歡樂是暫時的。不甘心踏步走,想方設法地開闊眼界,提高修養,不斷地探索和追求,不斷地督促自己,這樣,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思考了一些問題。
關鍵詞:中國人物畫;創作;思考
一、生活
對生活的理解:生活是什么,作為畫家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人的一生每時每刻都是生活,人一天的活動、吃飯、睡覺、工作、生病、接觸人、接觸事等等酸甜苦澀,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坑坑坎坎,情感的起伏變化等等,這都是生活。生活這個詞含義十分廣泛、深奧,決不是簡單的表面的去體驗生活,到生活中去搜集創作素材這樣的概念。畫家本身就在生活中,創作的源泉也就在畫家的生活中。
生活與情感:在生活中,情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這是因為生活也是千變萬化的。畫家用眼睛審視生活是第一位的,當不同時間、不同外部環境引起情感變化時,所看到的物象對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生活引起情感的變化,情感離不開生活,畫家在生活中創作,創作也是畫家的生活,生活中不斷地有新的感悟,創作中畫家在表達著自己的情感,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真誠。
生活與創作:創作的過程也是生活,在生活中畫家不斷地創作。我們應該認識清楚,生活與創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在以前有這樣一種創作方法,即先定題材,然后到某地搜集形象,回來后進行創作。還有一種就是通過已搜集好的素材再創作。這是一般常用的方法,其弊病是,掩蓋了畫家內心真實情感的抒發,只是為某種功利而作畫。創作的方法應是多樣化的。畫家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在人生中尋找自己,把自己對生活的情感用繪畫這一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創作。
生活與審美意識:美是什么,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是個美學問題。我所說的是生活與審美意識,畫家應在生活中把創作的心態放進去,在審視事物時,發現與自己情感相通的形式美,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大到無邊無際,一棵小草,一塊石頭,一個小孩或一位老人等等,各式各樣,其中都能發現美的形式,從而使腦海中產生創作的欲望。
二、選擇
自然中選擇:悠悠時空,宇宙無量,而人的生活空間、活動的范圍卻是有限度的。人的活動,自然界的寒暑變化,風來雨去,茫茫無垠,作為畫家一定要有選擇,在自然中選擇,在人群中選擇,選擇最適合自己畫的物象,選擇最適合表達自己情感的物象。
尋找意象:古人最講“意象”,齊白石給“意象”的定義是“似以與不似之間”。我認為他只說對了一半,把”意象”規定的太如此這般了,就限制了畫家的想象力。我認為“意象”就是能充分表達畫家情感,表達胸中之意的“象”,就是意象,也可具象,也可夸張,也可變形,也可似又不似。但有一條是不能脫離的,即具有中國藝術精神。平時生活中看到許許許多多的人,也接觸人,在創作實踐中也畫人,這就要求畫家發現和創造理想之象——“意象”。畫畫多了,有時下意識地在構形中產生最能表達自已心境的閃光點,此時畫家就要善于抓住它,并生動地表達出來。只有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研究,“意象”就會更加完善、充分。“意”到了,“形”也就準確了。
尋找情境:古人極講“意境”,專門論述意境的文論也很多。古人山水畫的意境最濃,其感受是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是一種平和的美感。而情境則不然,“情”是和人相合,“境”是與自然相合,“情境”是畫家自身對社會、對人、對自然所表現的一種自律性創作。有時我們也常講“情調”。人的生活中常出現“境”與“情”、“情”與“調”的融合。
三、造型與形式
造型觀念:新的造型觀念,往往建立在最新思維意識的現代文明基礎之上。只有思想觀念現代化,才可能接受現代潮流,接受現代藝術,也才有可能找到或形成自己新的造型觀念。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抽象造型,它們只是造型的表現形式,它們也都含有不同的造型觀念。就具象造型來說,由于造型觀念的不同,可以畫得很陳舊古板,也可以畫得很現代。因此我們對造型應有深刻的理解,逐步形成具有現代意識,現代審美的造型觀念。
造型意識:存在決定意識,這是哲學常識,而意識在繪畫上卻決定著造型,造型意識就是造型的靈魂。每個人都有意識,它是一種信息傳遞。畫家的意識中總是和形象較量,如,從客觀對象的直接感知而得到一種有意味的造型形式,這種意識往往是潛在的、天生的,其審美趣味獨特,人趣、物趣、天趣渾然合一。
現代感:新、現代、現代感,對青年畫家來說是一直追求的目標,但對現代感的理解和認識程度如何,就很難說清了。新、現代、現代感,要論述清楚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做到的,只是提出這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中國人物畫如何出新、出現代、出現代感。很希望同仁們研究這個問題。
造型風格:每位畫家都應有自己風格化的造型,這種造型是從生活中來的,從自己的實踐中來的,從自己的藝術情感中來的。風格化的造型是畫家人生體驗的結晶,也是人物畫家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造型風格化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形象僵化、概念化。造型風格化的名家、大師國內外很多,平時多注意研究才是。
四、風格
地域風格: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的不同,人情風貌也就不同。不同地域的畫家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不同于別人的地域風格。古時有南北宗,吳門畫派、浙派、海派、嶺南派等。現在也有許多以地域為標志的繪畫風格,其因就是一些群體畫家組成了整體繪畫面貌,形成有特色的繪畫流派。當今畫壇,作為有地域性的畫家該力求形成自己的地域風格,這樣的畫家多了就會組合成共性,形成勢力。畫家也應該自由地組合成群體進行有益的藝術活動,進行不斷的創作。
本體顯露:在地域畫家群里,自我精神的獨立,自我精神的孤傲是十分重要的,繪畫一定要有純粹的自我精神。借鑒學習也是要融匯到自己本體精神之中,繪畫語言、形式構成、造型手段等等都強調自我精神,強調本體顯露。
技法探索:技法是繪畫中最直接可視性的語言。具體說來,技法和內容相關,技法和工具材料相關,技法和表現形式相關。最重要的是和畫家自身的情感直接相關。情感和技法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情感孕育著技法,技法的探索離不開實踐,離不開向其他藝術的借鑒和參照。
技法的獨立化、體系化:畫家要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技法語言和技法獨立的風格,而且有自己的體系,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難的。技法獨立化、體系化,就是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有規律可循的、可教學的體系,這是畫家最向往的。如果達此目標,那將給中國美術增添新機。
作者簡介:吳小俊(1977.8--)女,漢族,籍貫:河南鄭州,西安美術學院,15級藝術碩士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中國畫人物畫創作研究。